- UID
- 151894
- 帖子
- 5214
- 积分
- 6700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11-5-12
- 最后登录
- 2015-6-20
- 在线时间
- 19829 小时
|
没有整块整块的时间,而且这个事情说起来相当杂,头绪太多,就不按传统发长文了,一段一段写
几个要分清楚的地方
1、电影的本质
电影是不真实的,电影相比较于其他的艺术形式,一个显著的特性是运动,照片是静止的,电影是运动的
观众能在银幕上看到的运动的、连续的影像,非常真实。但实际上,这种运动的、连续的影像其实是一种假象
电影胶片每秒24格,每一格都是一张静态的图像,当电机带动胶片,经过投影在银幕上,通过人眼的视觉残留,造成运动的画面
那观众这种很真实的“运动”的感受,实际上是一种错觉。观众以为真的看到了“运动”,实际上是假象,这是电影的本质
1962年的超现实主义电影【堤】,就试图告诉观众这种假象,回归电影的本质
它是一部只有一个“运动”的镜头,其他全部是静止的、单帧的黑白照片,再结合画外音拍成的电影
那么就是说,电影其实不是真实,电影的本质就决定了电影不可能真实。“电影是一条无限趋近于现实的渐近线”
但即使知道这一点,观众可以接受电影在某些方面的不真实,比如【2012】里那些炫目的自然灾难镜头
观众都知道那是电脑制作的,不是真实
比如【斯巴达300勇士】,观众都知道,里面的演员都是在一块绿布前对着空气完成的表演,它不真实
但是观众依然可以认为:斯巴达勇士的精神是真实的;自然灾难的恐怖是真实的
所以,观众可以接受并且相信:银幕上这些完全虚构的、再造的、假的画面,它传达的理念和信息可以是真实的
所以,比如说美国电影,他们电影里的“价值观”,是真实的
真的是真实的吗?
2、价值观是什么?电影能起到什么作用
价值观实际上就是意识形态的一种体现,所谓价值观输出里的价值观,实际就是输出者的意识形态
电影对于意识形态的表现能起到什么作用?这作用可就太不一般了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建者、苏联缔造者、
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和领袖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同志(也就是列宁)
早在1919年就高瞻远瞩地注意到了电影在意识形态宣传上的重要性。
在把照相、电影这些行业统统归置于“党”的领导下的同时指示道:“在所有艺术形式里,电影是最重要的。”
同样把电影运用于意识形态、并且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的还有德国纳粹,元首本人就是个电影迷
莱尼·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利用剪辑和漂亮的、象征性的镜头运用,再造了一个神话
壮美画面犹如宗教仪式一般神圣、激情富于理想的英俊和潇洒的元首、强壮健康积极向上的雅利安人。。。
这样的电影,德国人只能相信自己的人种是最高贵的、信服并且崇拜希特勒、德国必将胜利
直到如今,不管你是否反法西斯反纳粹
【意志的胜利】依然是电影史上的教科书电影,它的艺术成就是超政治的。
在珍珠港倳件几个星期后,美国著名导演卡普拉就被应征到了美国军部
将军们要求他拍一部电影,解释并且鼓励青年人,我们为什么要参战?
卡普拉看过【意志的胜利】之后,自觉如果想在艺术上超越德国人是不可能的任务
他另辟蹊径,直接取用纳粹宣传片的素材,把纳粹所宣扬的“正义”与盟国的宣传片里的纳粹的“暴行”剪辑在一起
你纳粹不是说你们人种优越吗?看看英勇反抗的英国人和苏联人
你纳粹不是说你们正义吗?看看你们的暴行!
这种仿佛一问、一答的形式,解决了美国人在电影艺术上不能超越德国人的问题
他用一个“自由世界”作为同盟国的代称,这场战争成为了“自由”与“正义”,对抗非正义的战争
卡普拉的作品统称为:【我们为何而战】,在二战时期起到了了不起的作用
电影能起到文字、音乐、照相、绘画、建筑……等等等等各种艺术形式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其原因就在于,电影“真实”而且直观。试想,如果我要让人们理解我的思想,并且按照我的思想来区分好人坏人
最好的途径是什么?文字?那还得让受众去识字,而电影,只要制作者愿意,即使是文盲也能看懂并且更有效地接受
当电影成为一种宣传工具的时候,它的威力实在惊人
3、美国电影中的意识形态,是如何输出的?
和很多人想象中繁华的美国电影不同,美国电影输出意识形态是电影诞生后很晚的事
一战前,全球最大的发行公司不是美国的,而是法国的百代
即使在电影的影响力上,美国电影也比不上欧洲电影,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70年代
美国电影真正的开始输出意识形态有特定的时空条件,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
政治的很好理解,二战之后意识形态世界分为了东西两极,双方出于政治目的都需要输出意识形态
但同时也因为意识形态的对立,意识形态在输出过程中会遇到壁垒阻碍
民族主义也阻碍了美国电影在海外的推广,比如很多法国人,出于民族骄傲是看不上美国电影的
另外经济上原因往往容易被忽略,美国电影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能够自给自足的
电影的创作也是根植本土的社会本土的问题本土的传统与习惯,在二战前,美国电影海外票房的比重仅占全部票房的20、30%
同时,科技的发展也给电影带来了新的敌人,电视的出现、录像带的出现、激光视盘的出现
各种各样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反托拉斯法让好莱坞大厂的垂直系统解体(制作、发行、放映)
传统的、陈旧的好莱坞电影在各种运动风起云涌的5、60年代对于更叛逆反传统的年轻观众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电影院大量流失观众,电影的部分功能被新的敌人取代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电影的生存问题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美国电影开始想办法,二战后各大学纷纷开设的电影课程,培养了诸如科波拉这样的“新好莱坞”的代表人物
他们革新了电影的创作方法,更迎合观众的口味,他们汲取了欧洲电影的营养,来反哺好莱坞电影
在创作改变之外,美国电影也开始更有动力去重视海外的市场,去开拓海外市场,甚至去培养海外市场
为了海外市场,他们针对海外的观众,又重新改变了电影的创作方式,使得一部好莱坞的电影
除了在本土能赚钱,同时也能兼顾到海外的观众。。有时候这种创作的重心甚至会反过来,更偏重于海外
比如过气明星云集的动作大片【敢死队】,这部电影里的明星在美国实际已经没有号召力,这部电影是拍给那些
在时尚上滞后于本土、又怀旧感浓重的海外观众看的。。。甚至,这部电影的制作资金,也大多来自海外
2010年,美国本土电影票房为106亿,全球票房为300多亿,海外市场已经占据了美国电影票房的2/3
一部大投入的美国电影,本土市场保本赚吆喝、海外市场赚钱,后续的电视播放权、DVD、游戏、电影原声。。。已经是美国电影业的惯例
海外市场是好莱坞电影的命根,在这样的情况下,为迎合海外观众,同时结合政治上意识形态的传输
他们必须做出有效的改变,换句话说,要站着把钱挣了,你们不光要心甘情愿花钱看我的电影,同时还要真心觉得美国的伟大
这是新时代赋予美国电影的使命,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他们干得相当不错
这些变化,出现的时间很晚,好莱坞要出门挣钱,美国炡椨有实力来扶持,这样的情况,仅仅是上世纪8、90年代才出现而已
也就是说,好莱坞电影输出价值观,不过才2、30年的时间
以上,就是个大概的框架:
电影实际是不真实的,但是观众出于心理上的需要,会部分地认同电影里的东西是真实的
电影是意识形态的最佳载体,谁来掌控这个工具?谁有实力这么做?
电影中的意识形态的传输,既有政治的因素、同样有经济的因素,这对电影创作的影响会怎样?
暂没提到的,是张麻子质疑的:中国有什么可以输出的价值观?
以及美国电影的价值观是个怎么回事,这个问题放在最后说
接下来,我会通过分析多部电影,来讲述以上这个框架内的内容
根据我的观察,8da著名女版主最近把头像换成了汤姆汉克斯,同时我想,【阿甘正传】肯定是几乎每个人都看过的电影
所以我第一部要说的,就是好莱坞是如何在【阿甘正传】中,篡改、粉饰真实的,以及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这样做
|
-
5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