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44
- 帖子
- 13812
- 积分
- 27164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5-7-9
- 最后登录
- 2015-6-18
- 在线时间
- 7162 小时
- 战队
- =Y.J=
- 种族
- Terran
- 战队
- =Y.J=
- 种族
- Terran
|
古代的科举,如果从隋唐算起来,都有1300多年。。
如果从明清算起来,那前后也就五六百年。
中国从隋唐开始考试,考了几百年,一直到北宋神宗时代,都没有定下严格的考试标准,也就是说,固然选举文章不出于诗赋之外,但是这种文艺作品,写的人主观,评的人也主观,所以是很难兼顾公平的。
举个例子,以下这首唐诗是相当出名的,作者,祖咏。这首诗歌就他应试之作。
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结果很自然,他没有被录取。
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其实就我个人审美而言,这首诗很普通的,历代诗家喜欢评点这首诗,也许是因为自身应试经历而起的共鸣居多,同时也有故事可以讲,可以做个话头谈资嘛)
祖咏的情况当然不是特例了。那么有没有想改变这个情况的政治冲动呢?一直都有。到了北宋神宗时代王安石变法,对科举应试命题制度作了很大的改动。
王安石也许没想到自己的这一改动对中国历史影响有多大——
“ 熙宁中王安石创立经义,以为取士之格,明复仿之,更变其式,不惟陈义,并尚代言,体用排偶,谓之八比,通称制艺,亦名举业。——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下》
制艺又叫做“ 制义 ”。由此成为了明、清时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即八股文,亦称时文、时艺、八比或四书文。
现代人对科举制度的反感,最直观的可能来自于《儒林外史》这本书了。
以里面两个人物对八股文的态度为例——
鲁编修虔诚地宣扬:
“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是诗,要赋就是赋,——都是一鞭一道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歪道!”
马二先生说生病人听了八股文章——
“分明难过也好过,分明哪里疼也不疼了”。
这种小说笔法无视一个事实,就是科举考试从来是一项工具而已。现在全中国高考也是每年教辅书成堆,很多人天天呼吁要进行高考改革,因为这样作培养不出优秀人才。
其实这些呼吁的人根本不知道,在中国,考试制度承担的最主要政治任务并不是培养出优秀人才,而是提供公平的晋升之阶。
在中国,从古至今,也只有提供这样一条公平的管道,统治者统一天下才有其合法性,帝王们才能宣称他已经用心的搜罗天下贤才了,即便野有遗贤,那也是他们不来参加考试。
所以呢?唐太守李世民看到新科进士从端门列队鱼贯而入曾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意思是都上了我的圈套)。
清朝统治者也直言不讳地说:“非不知八股为无用,特以牢笼人才,舍此莫属。
也正因为如此,晚清的时候爆发义和团民乱,在八国联军的压力之下,慈禧做出对参与民乱的省份的惩罚,就是这些省停办科举考试若干年。
总之,科举制度的发明,在古代长达八百年里头,都是帝王心术的具体体现,它的出笼、推行、完善到大成,从根本来说,就不是为了培养人才,而是为了永保江山社稷。
今天中国高考制度为何难以变革的目的,也在于当权者将高考制度视为最为高效和长效的政治维稳的工具。相信在未来的一百年,中国的高考制度也不会有太多变化的。
同样的,实行高考制度以来,出了很多的高考状元,这些高考状元和他们古代的前辈一样,同样也未能取得太大的现实成功,这也是自然而然之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