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八达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熊大和国建算旗人吗

[复制链接]

818

主题

1

好友

3086

积分

飞龙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30 13: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7旗人兵饷编辑

有清一代,清炡椨禁止旗人从事农、工、商各业,当兵成为旗人唯一正当的职业。八旗军队中的兵丁是从各旗中的壮丁中挑选的,挑选兵丁俗称“挑缺”,被选中的称为“披甲”成为一个正式八旗兵丁。清廷为确保八旗军的稳定和具备较高的战斗力,陆续建立起一系列的兵丁挑选、演练、粮饷等完备的制度。

旗人粮饷,俗称“钱粮”。其中包括月饷(每月一次)和季米(每年四季发放)。康熙朝定制:京旗前锋、护军、领催,月饷4两,马兵月饷3两。每年饷米均46斛(合23石);步兵领催月饷3两,步兵月饷1两5钱,每年饷米均22斛(合11石)。这是所谓的“坐粮”,在出征时另有“行粮”每人每月银2两,每月小米8合3勺(《广阳杂记》卷1)。旗兵饷银,由各旗领催于每月初二统计分配后,于翌日发放。除按月领饷外,旗兵领米也由各旗档房和领催掌其事。每年四季,每季领米一次,所以又叫“季米”。领米时间分旗定期,一种为“二五八冬”,即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为领米时间;另一种为“三六九腊”,即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为领米时间。

另有文献记载,将军岁领俸银180两,养廉银1500两,白中米石折银144两9钱,四季津贴银1700两,每年可支领银3524两9钱。副都统岁支俸银155两,养廉银600两,白中米石折银126两5钱1分,四季津贴银500两,马乾折银152两2钱8分,米豆草折银174两,每年共可支领银1707两7钱9分。协领岁支俸银130两,白中米石折银108两1钱5分,马乾折银121两8钱2分4厘,每年共支领银359两9钱7分4厘。佐领岁支俸银105两,白中米石折银71两4钱,马乾折银81两2钱1分6厘,每年共支领银257两6钱1分6厘。防御岁支俸、米、马乾等银共180两1钱1分。骁骑校年支俸、米、马乾等银共142两6钱8厘。笔帖式因出身不同,岁支银115两6钱8厘或103两2钱5分8厘或80两9钱7厘不等。领催岁支俸、米、马乾等银共96两3钱3分。甲兵岁支饷银、米、马乾等银共84两3钱3分。轻车都尉岁支银255两2钱8分7厘5丝等等。另外,驻防官兵遇有出差或家有红白倳件又可借银。

当时,清廷有意给旗人规定较高的饷额。如饷米一项,高的每人每年23石,低的也有11石。本人吃不了可变买养家。正如嘉庆在对户部官员的谕旨中所说的:“自王公以及官兵等应领米粮,定额俱酌量从宽,并非计口授食。即如亲王每岁领米万石,甚为宽裕,岂为一身计乎?原以该王公官兵等禄糈所入,即可赡其身家,并可酌粜余粮,俾稍沾润,立法至为详备”(《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25)

清代一个七品官员的俸禄是每年银45两、米22石5斗,八品官是银40两、米20石(《清朝通志》卷71)一个甲兵的俸饷是超过这一数目的。所以雍正曾对满洲兵丁说:“从前满洲人等虽不能咸备,各饶裕,凡遇出征行走俱系自备,并无贻误之处,此皆由平日节俭,勤于生计,故其家赀,皆足自给。今兵丁等钱粮较前增加一两,又有马银,计其所得,已多于七、八品官之俸禄。即此有能谋生之人,尽足具用矣。”(《八旗通志初集》卷67)清朝对旗人采取这种“优养”政策,旗人生下来就有钱粮,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八旗兵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地当兵当差,以巩固统治政权。但是,这种政策也造成了旗人“不士、不农、不工、不兵、不民,而环聚京师数百里之内,于是其生计日蹙,而无可为计”(《皇朝经世文编》卷35),其负面效应整整困扰清朝到灭亡。



8八旗子弟编辑

清代八旗子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八旗创立以来,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活跃了三百多年。他们辉煌过、成功过,也衰落过。但是,在三百多年间,中国的白山黑水、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天山南北、西南边陲、闽粤海疆、宝岛台塆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他们绝不单单是后来被人们所称的“纨绔子弟”。八旗子弟是由不同民族共同组成的,除了满族、蒙古族和汉族外,还有鄂温克、达斡尔、锡伯、朝鲜族及一些维吾尔族、俄罗斯族人等。

三百多年间,八旗子弟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國镓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辽阔的中国版图许多是由八旗子弟开拓的。清代鼎盛时期,统一多民族的大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当时的疆域,东自台塆及所属的钓鱼岛,西至巴尔喀什湖和葱岭;南起南海诸岛,北抵恰克图,东北到外兴安岭和库页岛。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除了隶属于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的“旗人”外,还有当时被称为“民人”的汉族等50多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共同生活。这在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使上是绝无仅有的。

为这一空前“大一统”盛世的实现,八旗子弟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奋斗。诸如顺治年间逐鹿中原、北击罗刹;康熙年间平定“三藩”、征服台塆、收复雅克萨、三征噶尔丹、安定覀藏;雍正年间平定青海、平定覀藏阿尔布巴之乱、西北用兵;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平定回部、两征廓尔喀、派锡伯兵西迁伊犁戍边、南征缅甸叛乱;道光年间平定张格尔之乱等等。鸦片战争以后,在反抗列强入侵的斗争中,许多八旗子弟也同仇敌忾,为国捐躯。清代,特别是清代中前期,八旗子弟常年以“骑射”为业,代代以“披甲 ”为生。为國镓的统一与安定所建立的武功,今天看来也是可歌可泣的。

八旗子弟不仅以武功传于后世,他们崇尚先进文化善于学习的精神,也留下许多佳话。入关以前,整个满族的民族文化都比较落后,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开始,就特别重视八旗子弟的教育。皇太极曾下令:“自今凡子弟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者俱令读书”(《清太宗实录》卷10第28页)于是整个爱新觉罗家族,乃至整个八旗子弟,表现出了对汉文化的爱好和崇拜,开始有系统地学习和汲取。如皇太极之兄阿巴泰,本是一介武夫,率兵打仗路过苏州,他没有抢掠金银财宝,却抢来一大批文人,留在府中教子弟读书。清统一中国后,皇族教育在制度上更加完善、正规。宫中设立上书房,选择学问和品德最好的大臣教皇子读书。上书房的制度极严,曾于军机处任职的赵翼在其所著的《檐曝杂记》中写到:“本朝家法之严,既皇子读书一事,以炯绝千古。余内值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惟内府苏喇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依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既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课程,未刻毕,则又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骑射等事,薄暮始休,然则文学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宜乎皇子孙不惟诗文书画无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败理乱已了然于胸中。”不仅皇子皇孙如此,闲散宗室和觉罗也分别安排在八旗官学、左右翼宗学、八旗觉罗学、八旗义学中学习。

正是由于满族如此抓紧八旗子弟的教育,三百年来,人才辈出,成就斐然。古今中外也不多见的康熙皇帝,他精通经、史、文、算术、几何、天文、物理、骑马、射箭、游泳、火器、钟表、书画、音乐等。其孙乾隆皇帝也大有祖父遗风,不但多才多艺,在國镓治理上也是大有作为。清代的康乾盛世,不能不说与皇帝本身的高素质有相当大的关系。严格的教育把许多八旗子弟都培养成了國镓的栋梁之材。在许多领域都做出了非凡的成绩。尤其在文学艺术上,皇室子弟的诗文、书法都为上乘。八旗子弟的许多文学作品更是享誉四海。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溪、芹圃,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人。虽然他出身汉族血统,但是曹家清初就加入了八旗,到曹雪芹这辈儿已在满族圈子里生活了一百多年,祖父曹寅,与康熙关系甚密,其母为康熙乳母,一家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二女被选作王妃。曹家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已经完全满族化了。曹雪芹所创作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最高峰,不仅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是人类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文康,字铁仙、悔庵、费莫氏,八旗满洲镶红旗人。生于乾隆末年,所著《儿女英雄传》是继《红楼梦》之后又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

纳兰性德,满洲正黄旗人。满族。擅长书法,精于书画鉴赏,而一词闻名。被称作“清代第一词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高度赞扬他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顾太清,是与纳兰性德齐名的请末女词人。名春,字梅仙,号太清。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著有词集《东海渔歌》和诗集《天游阁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相比。

此外,八旗子弟在音乐、绘画、书法以及科技等方面颇有造诣的人也为数众多。比如:康熙第三子诚亲王允祉,精于历法、数学,奉命编有《律历渊源》、《古今图书集成》。康熙第十六子庄亲王允禄,精于数学、乐律,乾隆年管理乐部时,考订古乐,依《周礼》,铸博钟、特磬各12,以备朝廷大礼之用;并曾参与编修《数理精蕴》。乾隆第五子荣亲王永琪精通满、汉、蒙古三种语言,天文学,数学,又擅长书画。其子绵亿,擅长书画,极为当世推重。其孙奕绘,擅长篆书,精通数学,著有《子章子》、《妙莲集》等。八旗蒙古正白旗人明安图,精于数学、天文学,曾任钦天监监正,参与篡修《御定历象考成后编》、《御定仪象考成》,并“积思三十余年”写出了《割圆密率捷法》一书等等。



9冲突与弊端编辑

第一,众所周知,清代汉民族百姓必须养活史上最庞大之群体————旗人。

第二,“减赋”实为掩耳盗铃。

从康熙到乾隆,清炡椨一再宣扬减赋,而雍正以后实行摊丁入亩,按理说假如田地数目不变,那么田赋数目应该较之康熙初年有减无增才对,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以占全国税赋七分之一的苏南地区为例,乾隆31年和康熙26年相比,田地减少了15000余顷,赋银也减收了42万余两,但征粮却增加了200万石之多,如果按银价折合,即使按照最低的银价计算,也增加了150万两,这就是说,从康熙26年到乾隆31年,清炡椨数次宣称“减赋”,赋银也的确减少了一些,但实际上苏南的税赋却净增110万两白银,而这还是最低估算————因为大体上看,有清一代的银价一直在上涨,金田起义前某些地方的银价已经上涨为康熙中叶的三倍,如果我们取折中即1.5倍银价计算,那么仅苏南税赋就净增250万两,而这还是在田地减少15000余顷的情况下征收的。

第三 4浮收折勒严重

江南诸省每年从田粮中抽出若干漕运京师,漕粮转运数干里,运费皆出自纳粮户,这就是所谓“浮收”。所有额征田粮,几乎无不浮收。又每年征收赋粮,往往折钱交纳,谓之“折色”。但无论漕粮折色或地丁银折钱交纳,折合之时,莫不高出当时当地银价很多,这就是所谓“勒折”。由于“折勒”自康熙年间便屡禁不能,百姓仅仅因此一项,实际交纳的赋额就可达正额的二~四倍。而在雍正推行“火耗归公”之前情况更糟。

第四 阶级压迫极为残酷。

按照“摊丁入亩”的规定,应该是田多者多纳,田少者少纳,但实际情况却刚好相反,交赋数额是根据势力大小决定的,往往是拥有田地越多的人越不用交赋或只交很少的赋税,而税赋全由小户和贫民承担。所谓“同一百亩之家,有不完一文者,有完至数十百千者,不均孰甚焉。……各县绅衿,有连阡果陌从不知完粮为何事者”,这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从记载看,大地主和一般农民每亩所交的赋额往往可以相差数倍,甚至拥有几千顷乃至上万顷田地的地主竟可不交赋税,全部转嫁到小户,自耕农乃至根本没有土地的贫农身上。

赋税又有“长价”与“短价”之分,大户人家减价交纳,小户则必须数倍加价,以弥补大户的亏欠,具记载,有些地方,大户只交原额的千分之三,余额全由小户补齐,小户所交赋额,竟可高达大户的20倍以上!

此外,很多富豪人家利用这一点引诱小户将田地挂在他们名下,借此达到兼并土地之目的,造成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

这些基本上是鸦片战争爆发前的情况,至于鸦片战争后由于不平等条约和鸦片倾销造成白银大两外流,银价飞涨,以铜钱为日常生活花费单位的老百姓在交纳钱折银时所承担的负担自然也飞涨,这是不必详谈的了。太平天国起义时期辖区内实行“照旧完粮纳税”,赋额通常减为原来的一半,但由于剔除了清朝赋税制度中的以上弊端,中小户的实际负担仅为原先数分之一,而且1860年以前没有明确保护过地主的收租权力,这就是为什么其经济政策能在皖赣鄂苏浙等地区得到广泛支持的原因。

818

主题

1

好友

3086

积分

飞龙

2
发表于 2014-6-30 13:16 |只看该作者
正是由于满族如此抓紧八旗子弟的教育,三百年来,人才辈出,成就斐然。古今中外也不多见的康熙皇帝,他精通经、史、文、算术、几何、天文、物理、骑马、射箭、游泳、火器、钟表、书画、音乐等。其孙乾隆皇帝也大有祖父遗风,不但多才多艺,在國镓治理上也是大有作为。清代的康乾盛世,不能不说与皇帝本身的高素质有相当大的关系。严格的教育把许多八旗子弟都培养成了國镓的栋梁之材。在许多领域都做出了非凡的成绩。尤其在文学艺术上,皇室子弟的诗文、书法都为上乘。八旗子弟的许多文学作品更是享誉四海。
早晨起来看微博,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皇帝批阅奏章,君临天下的幻觉。國镓大事潮水般涌来,需要迅速作出各种判断,提出各种建议,各种转发,各种忧国忧民,各种踌躇满志,万物皆备于我。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披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3

好友

4万

积分

光明执政官

3
发表于 2014-6-30 13:20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航母

4
发表于 2014-6-30 13:24 |只看该作者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航母

5
发表于 2014-6-30 13:57 |只看该作者
熊大肯定是,国建不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八达网    

GMT+8, 2025-11-25 16:48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