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44824
- 帖子
- 5284
- 积分
- 4140
- 阅读权限
- 50
- 注册时间
- 2011-3-7
- 最后登录
- 2015-3-10
- 在线时间
- 1322 小时
|
第二,作为个体的公务员,今后的日子相比以前,会越来越难过,或者说会不再那么舒服了。
2008年—2012年,是慢慢起变化的几年。大概有5个方面的变化吧。
印象里变化的起点是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
5月初,楼主单位已经做好了外出“考察”的方案,就是全单位人分3批去三个不同的地区,所有人都已经报名分好组了,并确定第一批于5月下旬出发,旅行社都联系好了。地震之后,很快,上面下发了一个文件,名字记不清了,大意就是节约财政资金支援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其实就是从全国各地尤其是比较富裕的地方,直接从财政拿钱去给灾区用。这是绝对要支持的。(插一句题外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可真不是一句空话,所谓的“举国体制”虽然有些问题,但大面上绝对是好的、适合国情的,我对那些嘲笑举国体制的观点很反对。)于是,所有的出行计划暂时取消,说是暂时,没想到竟成永诀。9月份又下了一个文件,第二年(2009年)的1、2月份又下了一个文件,都是同样的核心内容:厉行勤俭节约支援灾区重建,如何节约有很多具体的措施,其中就包括不得组织公费旅游。从此以后,楼主单位就再也没有组织过以前那种人人有份的、人均每年一次的、大规模的、明目张胆的“外出考察”了。这期间,其他各个单位也多少有所收敛,虽然不是每个单位都这自觉,但总趋势是明显收缩了的,到2009年之后,基本上就很少见“那种考察”了。
第二件事,是开展了小金库的专项清理活动。这招比较狠,因为之前很多单位发福利都是从小金库出钱的,我听纪委的同志说这次清理全区一共干掉了四五百个各种小金库,这下子断了财根,很多单位用钱都不方便了。与之相应的,我们单位、我们部门逢年过节再也没有自己发的福利了,但下级单位送来的“冰敬”、“炭敬”还有一些。
第三件事,是财政部门强行压缩各单位的年度预算。是从2008或者2009年起,财政部门对各单位做下一年年度预算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体来说有两个核心,第一是强行压缩全年度行政经费的10%,比如2008年你单位的全年预算是1个亿,2009你最多就只能做9000万的预算,绝对不能超。第二是要求各单位把财务科目做细,这个要求一开始没那么强硬,但逐年加码,后来提出很多强制性要求,财务科目就越做越细了。连续三四年,每年压缩10%或5%,总量上就有一个不小的下降,但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依然正常,说明之前的浪费有多么巨大。
第四件事,是报账制度日趋严格。“机关报账两件宝,办公用品和餐票(市内餐饮业发票)”,以前几乎绝大部分不好走账的项目都是用这两个名目解决的,各个单位都很普遍,也不会有人主动去管,而且这两个项目几乎是“不设上限”的,意思是你无论在这两个项目里报多少钱,都不会有人觉得过份,审计时发现了一般也不管。但从2010年起,报账就没那么随意了,财务会要求你不要填那么多“办公用品”,要不然“账目上不好看”;餐票也不要一次贴那么多,一笔5300元的支出(只要你找来了餐票,财务也不会过问你到底是不是吃饭用的,和谁吃饭用的),贴2张报销单吧,一张2600,一张2700,否则也是“账目上不好看”。呵呵,“账目上不好看”已经是一种明显的压力了,体制外的同学可能觉得这算个毛啊,该报的账一分钱没少,不是照样报销了嘛!但体制内的同学,肯定还是知道这其中的份量的。而这,只是报账制度变得越来越严格的序曲。
第五件事,是媒体和网络开展发力,舆论监督开始发挥作用了。举个例子,大家知道每年的11月1日是深圳长跑节,为了提倡全民健身而搞的一个活动。这一天炡椨会从各单位抽人,组织一大批人搞次长跑活动,时间大约1小时(8:30开始,稍占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不过这对我们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工作”)。于是呢,就有很多单位会为这个活动给大家买运动服,因为不缺钱,所以一般都是买一整套,外套、长裤、运动鞋,牌子大都是nike、adidas、kappa之类的,总之一套行头下来,大概人均要1500左右。所以那会大家还都挺期待长跑节的,因为可以发一套服装,不管是参加跑步的,还是没参加的,都有。
但2011年的长跑节,就出了个事。跑完的第二天,也就是2011年11月2日,《南方都市报》在头版用大标题发了一篇报道“深圳长跑日成公务员名牌服装秀?”这篇报道在炡椨机关里引起很大的反响,大部分人都在骂娘,说南都这也要说三道四。各单位的领导层们还是有所触动,谁也不愿再担这个风险,于是,2012年、2013年,就极少有单位再在长跑节买服装了。楼主认为这是一次典型的良性舆论监督。
当然,除了长跑日,还有一个买运动服装的机会,就是机关内部组织的各种运动会。运动会是应该搞的,这个我赞成。这时候各单位的做法不一,楼主单位是真参加比赛的人才有运动服发,不是运动员的就没得发,但也不排除有的单位是“普发”。但是,随着财务的日渐收紧,这项福利也在慢慢缩减,到今年,楼主单位所有参加比赛的人都没发新衣服,他们抱怨,办公室主任恶狠狠的撂了一句话:“领导不同意,穿去年的!”呵呵。
这期间,楼主获得了一次升职,能够成为下级单位“冰敬”、“炭敬”名单中的一员了,一般只在中秋国庆、元旦春节这2个时点才有,楼主开始还有点不习惯,觉得下级单位只送给自己不送给同部门的其他手下,有点不好意思,想把一些东西分给他们,但受到了领导的严肃批评,说我不能坏了规矩。楼主想想也是,再加上这期间楼主还贷款的压力比较大,家里又有个勤俭持家的熊婆娘,所以就全拎回家了,不过楼主不抽烟也不喝酒,并且从不给领导送礼,这些XO啊中华啊什么的,拿回家也没用,于是老婆就自告奋勇的拿去那些烟酒回收店卖掉,每次都是喜孜孜的去,乐呵呵的回来。
但这期间,“冰敬”、“炭敬”的含金量也开始逐渐下降,到了2010年、2011年左右,有的单位送来的中华变成了好日子,XO变成了普通版的五粮液,更有甚者,烟酒都没了,换成巧克力、茶叶和香菇了。楼主倒没觉得太啥啥,大家都不容易,好歹也是别人的一份心意。倒是家里的熊婆娘说我“江河日下”,滋生了不满的情绪。
同时,吃饭的档次也开始慢慢降低,不再逢饭必星级酒店,有时候一些外地而来的同行,上级部门来的非领导小兵,或者区内单位之间互相吃请,开始选择一些相对便宜的馆子了,酒也不再顿顿是XO、茅台、五粮液,五花八门的西凤啊、红星二锅头啊、小糊涂仙啊之类的,也开始频频出现在“公务接待”的饭桌上。
大概就是以上五个方面吧,很多收缩的东西,没有一下子禁绝,但越来越难搞,现在回想起来,这就是“黄金时代”的尾声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