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62368
- 帖子
- 9248
- 积分
- 2043
- 阅读权限
- 50
- 注册时间
- 2012-3-22
- 最后登录
- 2015-6-20
- 在线时间
- 3264 小时
|
本帖最后由 rapidfire 于 2013-6-30 23:11 编辑
[CUGL].eyeS` 发表于 2013-6-30 22:16 ![]()
我想请教两个问题:
1.根据你说的,中国的高铁/核电、重型燃气轮机 之所以不能出口,是因为受到技术转 ...
请教不敢,分享观点
第一个问题我从我了解的方面来回复
其实世界制造业主要的技术,只有欧洲和美国两个流派,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十分明显,欧洲好一些,但是看老美脸色,多多少少也会封锁,所以中国很多技术都来源于俄罗斯、以色列甚至乌克兰等东欧國镓“曲线救国”
所以,同样的技术转让,转让给韩国、意大利、日本等相同意识形态或同一个阵营的國镓的企业的时候,限制就少很多,在转让给中国的时候,就会多很多,首先,触犯了底线的关键设备和关键技术是死也不会转让的,其次,附加的苛刻条件会多很多,再,一般只会转让制造技术,不会转让设计技术。要承认韩国等国在引进技术方面,具备先天性优势.
但中国也有优势,中国引进技术,筹码就是自己手中的庞大的国内市场,就算美国炡椨对中国有敌意,但是具体到一个行业中的一个公司,一年几百亿乃至几千亿的巨大市场的诱惑力是难以抗拒的,利用巨大蛋糕的诱惑,让各大公司之间互相斗争,触及到他们的底牌,这其中有很多的学问,但是,这是屌丝心中理想的独裁國镓的作为,也是"市场换技术"的合理性所在,但在实际中,中国炡椨或企业对外企这方面的议价水平是非常低下的,有很多实例,比如汽车行业,这个我想,也跟体制有关,高度集权的特点,使得在技术引进中,本应最有发言权的制造厂反而最没有话语权,决策的权力高度集中在发改委\工信部等高层官员手里,直白的说,集中在一两个外行人的手里,你要期待他们具备圣人一样的爱国情操和对行业有专家级的精准把握,才能实现"市场换技术"的良好效果,否则,拿着國镓的巨额资金,签订一两个外表漂亮的技术引进协议,找几个听话的专家写文章鼓吹取得了巨大成就填补巨大空白,对个人而言,是巨大的政绩,几乎没有风险,这是其一,决策不科学,其二是急功近利,消化和吸收需要时间和投入,而制造和组装马上就可以出产品见成绩,领导都希望在自己的任期看到成绩,对吧.领导的决策也只会偏向于眼前利益的实现,所以,中国的重要行业和关键技术的技术引进,鲜有成功
第二个问题,对于核电这种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高科技密集行业,在中国来说,对于民企肯定是门槛过高,只能由国企来进入,但是垄断是不是会比竞争好,我想,路线和政策一定要统一,对行业一定要有引导能力,引进的技术,要是世界上技术先进且成熟可靠的技术,上海的磁悬浮就是一个反例,免费帮别人做小白鼠,前几年的气化炉也是一个反例,帮GE做试验田,GE在世界上未曾商业化的技术,都拿到中国来试,出了不少问题,引起行业协会愤怒上书中央,所以,独裁的体制经常会出现这种问题,也只有出了问题再去弥补,而同质化的工作,一定要竞争,程设计\设备制造等具体工作,一定要有竞争,否则中央对行业,一定没有掌控能力.\
还有一点补充的就是,中国的企业和经济经常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比如温总去欧洲访问一趟,就送给法国啊德国啊意大利很多大订单,这其中,国内的企业有多少话语权?有多少是100%符合企业的切身利益和中国相关行业本身利益的?中国的经济和企业不自由,所以在国际市场上跟别人很难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