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145
- 帖子
- 2305
- 积分
- 22412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6-5-31
- 最后登录
- 2015-6-20
- 在线时间
- 5883 小时
|
![]()
环球时报-环球网6月4日报道 在儿童节的前20天,一些正在中国内地抢滩的日本AV女优趁机凑热闹,在微博上挂出“校长,开房找我,放过小学生”等调侃话语,获得疯狂转评。借助中国的热点话题展开商业营销无可厚非,但利用猥亵儿童这种严肃的社会话题达到自己的目的,实际上已经超出商业道德的界线。
环球时报很有道德感啊,那么在校长们做出这些禽兽事情后,环球时报是否也有道德感了?、
〖环球时报〗“校长开房”案,愤怒之后的思考:
信息碎片化时代,凡与某些长期积压的社会问题有关的话题,最新的个案都会撩起公众的愤怒情怀。“小学校长与炡椨职员携6名幼女开房”等类似新闻标题,用暧昧的“开房”与受社会保护的“幼女”、拥有神圣光环的“校长”和拥有权力的“炡椨职员”联系起来,其构成的巨大反讽,陡然激起了公众对某些教师师德堕落和炡椨职员失德的强烈谴责。
必须保护幼女的道德旋风,能对人性中的“恶”的一面产生强大的道德抑制力,值得赞赏与提倡。但凡事均有度。过了就滑向另一个极端。比如,借题发挥,抹黑整个教师队伍,感叹世风日下、道德完全败坏,断定所有官员都有幼女情节,乃至攻击社会制度等,均是过了头的表现。
当下人人均有麦克风的现实,此类突发倳件若不能即时、有效公平、公开处置,就极有可能演变成群体性倳件。因此,此类敏感倳件的社会处置,需要相关部门与媒体在法律准绳下紧密配合,争分夺秒,努力抢占倳件的第一解释权,以权威、公正、客观、全面的信息解答公众的任何质疑,以挤压、消解公众对该倳件的合理想象与过度解读。从目前的报道看,海南相关部门的处理是及时的。13日上午有媒体报道,下午相关部门就召开了新闻通气会,通报了将嫌疑人撤职,并以涉嫌猥亵未成年少女刑拘,请海南省公安厅再次鉴定受害女生是否被性侵,及派心理医生对受害女生进行心理干预等事实,消除了公众一些疑虑和遐想。但是,通气会并没有详细说明倳件的原委,未解释女生为何主动联系校长,也未说明这名女生与校长的关系等公众欲知道的信息,也未以打马赛克的形式公布当事人的录音或录像。然而,能够在第一时间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相关情况,可谓抢到了倳件的第一解释权。但要完全消除公众愤怒与疑惑,还需根据侦破进展及时通报相关信息,解答媒体和公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如,某女生是否认校长为干爹,他们真实关系是什么?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孩子是否被下了**?是否还有其他隐情?等等。
然而,媒体的报道却未能准确再现事实,未能有效善导网络舆情,反而有煽风点火的嫌疑。笔者观察到,多数媒体的报道站在了保护未成年人的道德制高点,呼吁保护未成年人,较为客观地报道了事实,但也有少数媒体,尤其是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事实尚未完全调查清楚的情况下,要么大骂犯罪嫌疑人,抨击其行为“人神共愤”、“禽兽校长”等,要么断章取义,刻意渲染校长性侵幼女,有“起哄”和干预司法公正的重大嫌疑。这种黄色新闻的报道手法,客观效果是一个老鼠坏了一锅汤,一个校长毁掉了整个教师行业。只有炡椨和媒体有机衔接,恪守底线,才能有效释放累积的社会问题带给公众的焦虑感、愤怒感、怀疑感,使社会情绪趋于理性。
第一时间,环球时报出来是批评媒体呵呵,道德观真的无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