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八达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苦逼的公考一族】申论,小练笔 2013国考省部级题目一

[复制链接]

4332

主题

5

好友

5万

积分

光明执政官

战队
[S.lian]
种族
Zerg

2012年度八达十大水友 2011年度八达十大水友 2011中国少年先锋队八达支队副总队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4 21: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题目1.jpg

想写的自己写着,沙发我贴自己写的。
   

4332

主题

5

好友

5万

积分

光明执政官

战队
[S.lian]
种族
Zerg

2012年度八达十大水友 2011年度八达十大水友 2011中国少年先锋队八达支队副总队

2
发表于 2013-3-24 22:04 |只看该作者
答:我是这样理解的:
首先,长城和故宫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只剩下躯壳,已失去其实用功能,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还是活着的,通过保护可以延续其生命力。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贯穿了一个民族的生存历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反映出了这个民族的性格。一旦失去,就会造成文化的断层,让人们失去民族认同感。
最后,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修复,重建,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消亡,就很难再生。

所以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是比长城和故宫更为宝贵的财富。


这样写应该中规中矩吧?扣不了太多分,就是不知道怎么才能写出花儿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32

主题

5

好友

5万

积分

光明执政官

战队
[S.lian]
种族
Zerg

2012年度八达十大水友 2011年度八达十大水友 2011中国少年先锋队八达支队副总队

3
发表于 2013-3-24 22:13 |只看该作者
看了下答案,发觉我方向没搞对。。。没有提出建议。。。。

  物质文化遗产,不管是有形或是无形的遗产,都是國镓的宝贵财富。由于不法分子的偷窃和盗卖,加之国人、炡椨的重视力度不够,有形文化遗产遭到了损坏;但是,于此同时,无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较之更为严重和可怕,秧歌、社戏等地方特色文化的流失无法挽救。有形尚可弥补,而无形的物质文化却在销声匿迹中抹去了国人最宝贵的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一方面加强国民的文化保护意思,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另一方面,炡椨作为管理者,建立监督和问责机制,加强干部的文化素养,保护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1

好友

1万

积分

航母

4
发表于 2013-3-24 22:19 |只看该作者
所以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是比长城和故宫更为宝贵的财富

这句就扣死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32

主题

5

好友

5万

积分

光明执政官

战队
[S.lian]
种族
Zerg

2012年度八达十大水友 2011年度八达十大水友 2011中国少年先锋队八达支队副总队

5
发表于 2013-3-24 23:3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衰死灵魂 发表于 2013-3-24 22:19
所以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是比长城和故宫更为宝贵的财富

这句就扣死你了

这是题目里的呀?我只不过是复述一遍补完答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3

好友

3万

积分

大和

6
发表于 2013-3-24 23:5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还要多练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1

好友

1万

积分

航母

7
发表于 2013-3-25 08:48 |只看该作者
别愁BloodBrood 发表于 2013-3-24 23:36
这是题目里的呀?我只不过是复述一遍补完答题。

那是资料里面的观点   你看看答案里面就知道了   重点是 “物质文化遗产,不管是有形或是无形的遗产,都是國镓的宝贵财富。”    申论答题忌讳的就是 旗帜鲜明的支持有倾向性的某个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好友

3万

积分

大和

8
发表于 2013-3-25 09:16 |只看该作者
炡椨出面挖皇陵【转】

    古今中外,炡椨出面挖皇陵的多了,今天我们看看新中国是怎么做的。在央视《人物》栏目里,亲耳听到八十多岁的赵其昌等讲述他们挖掘定陵的往事。
    1955年秋,六位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和时任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的张苏联名向国务院写报告,要求炡椨组织挖掘明十三陵中最大的长陵(朱棣之陵)。总理周恩来大笔一挥,批了四个字:“同意发掘。”

    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就这么容易。

    当时身为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是郑振铎先生)并主管业务的夏鼐是反对挖掘的,但他没有能力阻止,还得承担起发掘的指导工作。具体干事的是他的学生赵其昌,赵担任挖掘工作队队长的职务。在长陵勘察了三天后,赵其昌说,长陵规模太大了,能否找一个较小的陵墓先行试掘,积累了经验再动长陵?这点吴晗倒与夏鼐意见完全一致,可以多挖一座,为什么要少挖一座呢?我想,明史专家吴晗先生是这样思考问题的。吴同时提议,可以把目标放在定陵,因为定陵的主人万历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48年,史料可能丰富些;另外,定陵营建年代较晚,地面建筑保存得比较完整,将来修复起来也较容易。

    在仔细辨析定陵外罗城城墙的残迹后,赵其昌又跟夏鼐反复商议,定陵的修成距离万历下葬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城墙上应该有地宫入口的明显标志,以便皇帝驾崩后能迅速找到地下出口……按照这个思路,他们果然发现了金刚墙外的夯土地沟,又发现了那块“距金刚墙十三丈”的标记石,然后顺利找到地下甬道,直抵金刚墙门。在风凉过几天后,赵其昌也没戴什么防毒面具,腰上拴着根绳,拿着镐头、手电筒进到金刚墙内。翻进金刚墙,就算是进到地下陵寝内了,拴绳子进去,是怕墓内有传说中的暗器机关,特别是翻板之类。

    方法也太小儿科了,也太黑看先人了。先人也太放心这些后代儿孙们了。

    据记载,整个定陵的开掘自1956年5月破土动工,到1958年7月底清理工作基本结束,历时两年零两个月,以总计用工两万余、耗资四十余万元。

    定陵地宫内出土了大量色彩明丽的织锦布匹,每匹上面都有织匠的名姓,布匹之都用纸条夹隔着。因为没有相应的技术人员,又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准备,出土几天后退色、变色,许多东西都化为灰烬,根本无从保持完整。还有些袍服的处理,从外国看来一点资料,再把英文翻译成中文,再请化工专家现场配比试验,做成“塑料”,再用这种“塑料”加入软化剂涂在半腐的衣服上,时间稍久,衣服颜色变深,软化剂蒸发,质料变硬,硬作一块,遂无法展开,这类工作后来只能停止。

    当时有人建议,丝织匹料可以像古画一样进行托裱,背后衬用韧性大的纸张,以便卷舒;有人建议,糨糊内加入防腐剂,以便长久保存。文学家沈从文也是专门研究古代服饰的大家,他也过来凑热闹,想看看匹料,回去做点研究。将裱品展开,用放大镜一件件仔细观察,随后迷惑不解地问:“怎么有的装裱成品显露的是织品反面?”“研究织品的结构不是要看反面吗?”一位工作人员急中生智说。一句话激怒了沈从文,但他还是面带微笑地说:“研究织品结构,要看反面,更要看正面。如果为显示反面结构,留下一厘米、两厘米,最多五厘米也足够了。整匹反面,我看是装裱的错误。”他的直言不讳,使站在旁边的负责人十分尴尬。沈从文不愿再看下去了,走出接待室,对同来的助手说:“囊括了中华纺织技艺精华的明代织锦遗产,如此轻率地对待,还做这样不负责任的解释,不是出于无知,就是有意欺骗!”我看沈从文就有当总理的水平。

    定陵丝织品损坏的消息传出后,郑振铎、夏鼐等大吃一惊。正焦虑不安、痛心疾首呢,外地又传来消息,说有的省份正在组织人力,跃跃欲试,要向帝王陵墓进军。汉陵、唐陵、清陵,都响起了开掘号子……郑、夏心急如焚,立即上书国务院,请求对这种极不正常的发掘之风予以制止。幸好周恩来批准了郑振铎他们的建议。只是吴晗还是心有不甘,自定陵“试掘”后,他还一直想着怎么继续借着总理的批示去“正式”开挖长陵。有一次见到周便问,“我们是否再发掘长陵?”总理说,“需要多少钱?”“大约要四十万。”总理没有说话,向停放在不远处的轿车走去。吴晗着急地追问:“总理,您看这长陵发掘的事?”周恩来在沉思片刻后说道:“我对死人不感兴趣。”

    我看这话就看不明白,他是疼事呢还是疼钱呢?

    “文革”开始后,造反派试图摧毁明楼,却因明楼用料坚固异常,未能得逞。他们在竖匾的“定陵”二字上刷上油漆后,又闯入了地宫,最后砸碎棺椁,又将万历帝后的三具古尸全都焚毁了。《人物》栏目里,一位参加过定陵挖掘工作老队员说,“红卫兵来后,将帝后的遗骨弄到(定陵博物馆前)广场上烧,当时我在场,烧的时候我没过去看。”那天是1966年8月24日,这个日子注定要成为中国考古史上最悲怆的日子。应该感谢中国生产力的落后,红卫兵的不学无术,创造一个旧世界不会,连砸烂一个旧世界也不能。

    有一部不知道拍摄年代的彩色纪录片,记录了定陵部分挖掘过程,明眼人能看出来,许多镜头应该都是后来补拍的,比如用铁丝做环套住顶门石,然后推开地下宫门(从切换的几个角度就可以看出漏洞来。八十年代以前,中国自己拍摄的几乎所有纪录片,政治的或者其它的,都有大量的作秀成份,比如解放军进上海、攻克南京总统府、北平和平解放等等,跟苏联人学习么)……片子最后,有文革音质的女播音员说,“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相信不久的将来,这片过去的禁地,一定会成为新中国历史最大的地下文物展览馆。”

    八十多岁的赵其昌对着镜头缓缓地说,“我总有一种历史负罪感。但(掘陵)这个我没能力做到,那么谁应该有这个能力做到呢?……必定,这是经由我手里挖掘的。”老头晚年将家搬迁到十三陵脚下不远处一个不起眼的农家小院子里,他没有说明原因。在这里,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陵寝”,养花,弄草,刻石,其中刻了一方石就叫“掘皇陵人”。

    定陵挖掘鼓噪的最厉害的是专门研究《明史》的专家吴晗。吴晗的结局很悲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还有另一个挖墓大主使,郭沫若先生,他不知道亲临挖掘现场几回了,从定陵文物中感悟出多少哲理,研究出多大的成果,好像都没了下文。他好像还很关心武则天的乾陵,也是没有下文。我只是知道,郭氏现在早就被网民批驳的体无完肤、斯文扫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受命于天 该用户已被删除
9
发表于 2013-3-25 09:22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0

好友

1723

积分

坦克

10
发表于 2013-3-25 09:28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1

主题

2

好友

2043

积分

坦克

11
发表于 2013-3-25 09:29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这种所谓的无形物质文化遗产,就让他随着时代的发展消亡好了,比如说某些地方戏剧,咿咿呀呀唱半天唱不完一句话,那都是符合以前的作息习惯,农闲时节闲的没鸟事做,要靠这个来打发时间,现在快节奏社会谁还看这个。另外有的什么民间艺术纯粹毫无意义,淘汰掉是自然的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1

好友

5655

积分

飞龙

12
发表于 2013-3-25 14:24 |只看该作者
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不仅见证(此处省略五十字)而且(此处省略五十字),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保护。隨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越来越高,多元化的文化走向越来越明显,轧如何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生活中平𧗾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保护的基础上创新,丰富传统文化内涵,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此处省略)
净化论坛签名,由我做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八达网    

GMT+8, 2025-11-23 16:0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