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606
- 帖子
- 10548
- 积分
- 80246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5-7-10
- 最后登录
- 2015-6-20
- 在线时间
- 20167 小时
  
|
本帖最后由 [STAR]@heaven 于 2012-11-5 17:11 编辑
我在以前一个写小说的帖子里说,我在追求信息量大这件事。 有个熊黑跳出来说,写小说居然追求信息量大,信息量大应该是社科作品追求的云云。
当然我不怪他,文艺是有各种表现形式的。
现代的文艺已经发展到一种畸形的表现方式了, 有大量充分阅读反复阅读各类文艺作品的人,比如白猪,李叔等,不管他阅读的文艺作品是什么形式,他们已经充分阅读了足够多的作品,
形成了一个高速脑补的过程,换句俗点的话说一撅屁股就知道啦什么屎,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悬疑设置对读者来说都出不了意外,只有靠比较硬的技术,非常密集的传递传播信息。我那篇小说的帖子里,只有白猪和李叔明确的叫好了。这事说明不了别的,就是李叔和白猪是高度训练的读者。
MR.nobody,翻译叫无姓之人, 就是这么一2小时的电影,他塞入了一个人的2分支,6小分支,十几种人生的可能性,并且塞入了大量对科学世界观的理论。主题是:这十几种人生,不管开心与否,都有同样的意义。
不过说实话,信息量再大,也就是一句话能总结的事,接下来就完全考验导演的功力:这十几种人生的可能性是否能拍出真实感,是否能戏剧化的同时保持真实感。能否拍出荒谬感,能否把不同的人生合理的搭配排比让观众认识到之间的比较。我认为导演是比较聪明的,从设计上和画面上我挑不出毛病,不过由于主题的缘故,无论如何都做不到很自然,这电影恐怕还是只有被高度训练的读者才能欣赏。
|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