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9931
- 帖子
- 56000
- 积分
- 55062
- 阅读权限
- 90
- 注册时间
- 2005-11-24
- 最后登录
- 2015-6-20
- 在线时间
- 12728 小时
- 战队
- [S.lian]
- 种族
- Zerg
- 战队
- [S.lian]
- 种族
- Zerg
|
自从买了新手机之后,我玩微博明显比以前多了。
然后,我变得更加虚荣了。看到别人个个都有iphone,我羡慕,看到别人到处旅游,我嫉妒,看别人都是高富帅有高美白相伴,我恨!!
从前我不是这个样子啊。就算偶有点虚荣心,也是以文艺青年的表现形式。我怎会嫉妒起他们——醉生梦死,朱门酒肉,纸醉金迷!
我竟然羡慕起以前我最鄙视的那种人??
好吧,人种不分高低贵贱,我本无资格鄙视别人的。
我只好鄙视这个腐朽的社会!顺便鄙视我自己。
我本天地好男儿,奈何甘当屌丝乎!让自己的心灵强大起来!精神世界的财富才是最宝贵的,比物质世界的财富宝贵得多(屌丝们都是靠类似的话来意淫和自我安慰的吧?)人可以在物质上一无所有但绝不能在精神上落魄和潦倒。如果精神空虚而物质富有,只不过是人们耻笑的暴发户而已,而历史上卢梭,柴可夫斯基,巴尔扎克,还有中国历史上那一个个被妓女资助最后科举考中的书生。。。。。没有钱的时候被富婆包养吃软饭,但是他们都有着强大的灵魂,吃软饭也吃的堂堂正正(那已经不叫吃软饭了好吗,吃你软饭是给你面子),一样的光辉高大,不像屌丝,卖肾买iphone送女神也是那样的畏畏缩缩(好像歪了。。。),至此高下立判!
从前,我们知道世界上还是有隐士的,比如说梅妻鹤子不愿出仕自己写的诗都毁掉的林逋,躲到竹林里弹琴喝酒还是被司马炎杀了的嵇康。功名利禄于他们如浮云,他们渴求的是内心的修为,是大智慧。
当看到这个社会物欲横流,虚荣浮躁的一面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古时候有这么多高洁之士,现代社会就几乎绝种了呢。不不不,他们一定还在的,现在不一样有着许许多多的高尚而伟大的人格吗,有人从城里来到深山支教几十年,有人皓首穷经淡泊名利,只是功利化的社会以迷离的光色让我们选择性失明,他们固然能给我们带来一些短暂的感动,但是我们需要的却不仅仅是感动!更需要与这些音符一起共鸣,齐奏一曲笑傲江湖。
诚然,隐居深山,明月青松,梅妻鹤子,洒脱不羁放浪形骸,这是个人的逍遥自在,是诗人的浪漫情怀,但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就有一种正统的思想——兼济天下,孔子三月罢相,颠沛流离,厄于陈蔡,屡经挫折却无怨无悔,楚狂接舆,作凤歌而笑之,然而他却不能“已而”!因为他已经把名为道义的重担挑在了肩上,注定不能像庄子那样"逍遥游"。虽也有过“道不行,乘桴游于海”的闪念,但终于还是架起扁舟穿越过一个又一个政治漩涡,朝着无望的绝路执着向前。(换了阮籍就只会哭!)
他的坚持是有回报的,不是说后世给他冠上的一个又一个如至圣先师之类的头衔,也不是他为人称赞至今的清誉,而是他的理想和信念,虽然不能在他活着的时候得以实现,却穿越时空,照耀了千古。
伟大的思想往往有共同之处,如孔子的兼爱就和大乘佛教的“兼渡”的思想有点相似,和耶稣的互助理念也殊途同归,任何的宗教,都是源于一种哲学思想,哲学才是根本,宗教才是衍生物。如佛学才是本,寺庙却是末,只可惜很多人却本末倒置,缘木求鱼,若心中有佛,无时无地皆可成佛,纵阿阐提人亦是如此。和尚们在深山古寺里吃斋诵经,是修行;高士们对酒当歌琴棋书画,也是修行。隐士有隐于野,也有隐于市;修行,有出家(比丘),也有在家(居士)。我们通过修行,让自己拥有智慧,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广阔,智者无事不可修行,不拘泥于一种方式。为什么有的人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有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有的人吃斋念佛终其一生都无法得道,有的人却可以“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呢?
(注大乘与小乘的区别:大乘持无住涅槃,修菩萨果,小乘持无余涅槃,修阿罗汉果。)
物质,很多时候是一种致命的诱惑,无论哪个宗教,总难免有许多清规戒律来让教徒们远离物质诱惑。因为明白人抵抗诱惑的能力不够,然而物质对于人也只是外部条件,与得道是否没有必然的关系,就像有的学生你把他强按在书桌前他的心还是在网络游戏里的世界,而有的孩子家里有电脑随时可以玩却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控制好时间。用通俗点的话来概括,平常心而已,有平常心的人根本不需要条条框框的束缚。
我又想,有道的贤士毕竟只是极少数,寺庙里的和尚又有几个修得无上正果?与其用清规戒律这种过于着相的办法来阻隔诱惑,倒不如规劝他们回家去呢,继而又为自己的想法感到惭愧,追求大智慧本来就应该是所有人的目标啊,怎么能让别人放弃求道呢?记得佛经中有个很好的譬喻,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的区别,出家和在家皆可得道,但是出家就如同一个壮汉,骑骏马,带足粮食去一个目的地,在家修行就如一老翁,骑瘦马,不带足够的粮食去目的地,虽然最终都能到,但是无疑骑瘦马的老翁到的时间要更晚,那些去寺庙里修行的人们,正是因为还没有一颗平常心,所以才特别需要出家修行,虽然大智慧可能穷其一生都不可得,但是在对智慧的持续追求过程中便已经获得了圆满罢。
|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