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3116
- 帖子
- 14727
- 积分
- 30095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6-6-25
- 最后登录
- 2015-1-20
- 在线时间
- 6290 小时
|
就科学发展模式而言,逻辑经验主义第一个提出了明确的科学发展模型,他们以“证实”为基础建立了他们宣称的科学发展模式,自从英国的经验论者F培根第一次提出归纳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他们认为科学知识的基础是感觉经验,科学知识是由业已证明的命题构成,只接受一些数量相对较少、表达“确凿事实”的“事实例题”作为自明之理,它们的真值是由经验确立,由它们构成科学的经验基础。由于经验基础的狭窄他们使用的逻辑是“归纳逻辑”。正如英国学者惠威尔所提倡的“全面发展培根的观点,系统地提出归纳主义的科学进步模式,认为科学成果是逐渐积累起来的,科学是连续不断地继承、积累而向前进步的。”
自从英国学者休谟提出“休谟问题”,实证主义的逻辑基础崩溃了,归纳法的可靠性遭到了非常严重的质疑。20世纪初的逻辑实证主义者们意识到了归纳法的不足之处,并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和让步,他们不再把它应用于科学的发现,而仅仅是把归纳法用于科学的证明,以卡尔纳普为首的学者们一度提出了“证实的概率”,用概率逻辑之类的理论为归纳逻辑的“普遍性”辩护,把“证实”当成一种或然性推理。
尽管辩护主义者为了维护逻辑实证主义的权威做了很多努力和改进,但仍然无法挽回人们对“实证”的信心,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波普尔和他的“批判理性主义”走向了历史的前台。
波普尔否认“归纳法”的前提——归纳原则,他主张科学是以革命性地实验推翻公认理论,然后假设更好的理论取而代之。科学增长的模式是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的提出假设,不断的用事实证伪,排除错误,运用演绎法不断的向前发展,不断的接近真理的过程,科学的发展呈现的是“不断革命”的景象。证伪主义以“证伪”和“淘汰”为基础,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理论被证伪而淘汰,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使理论逐渐接近于正确。
虽然波普尔理论的横空出世加速了逻辑经验主义崩溃,但波普尔没有放弃逻辑经验主义的两大法宝对科学进行逻辑的分析和承认中性的实验观。无论是证伪还是证实都是用“逻辑分析”的方式对科学史进行重建,判决性实验还得依靠约定主义归纳基础和中性的实验观。这样对科学史的重建有一个致命的缺点——这于狭窄的科学标准严重忽视了“常规科学”部分的价值和作用。
历史主义者们对批判理性主义在“证伪”下的科学史的重建提出了质疑,以库恩为代表呼唤“充分倾听历史的声音”,理性的重建要与历史相符合,在方法上强调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相结合。他提出了科学革命和常规科学交替的科学发展模式,在库恩的模式中“范式”是科学革命的核心,形成“范式”是任何一门科学达到成熟的标志,科学革命的爆发就是新的“范式”代替了旧的“范式”,库恩认为科学的进步只存在于处于“范式”统治下的常规科学阶段,在不同的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
拉卡托斯的科学哲学思想是在波普尔和库恩两种哲学思想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他是波普尔的学生,他的理论起源于“批判理性主义”,吸取了波普尔观点中“假设——演绎”的科学发展思想,并称自己的理论为“精致的证伪主义”。但他的“科学研究纲领”也深受库恩的影响,他强调科学发展过程中研究纲领的竞争,注重对科学史的合理重建,把科学史分为内史和外史,他提倡在科学家和哲学家在研究科学发展时重视“内部史”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因素和科学“外部史”对科学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