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aohao 于 2013-12-18 00:03 编辑
为什么说他有趣呢,他研究的是70年代的英国的社会阶层。但对于现在中国很有意义。在作者看来。教育只是个借口,中产阶级能持续获得他们的社会地位,并非因为来自他们的权力,金钱或者意识形态,而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考试。而工人阶级出身的孩子却因为所生长的环境,所就读的学校等等因素,没法通过考试。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成为社会流动的缓冲和冷却系统。社会底层不在抱怨阶级不等。他们只会觉得是因为个人能力没能通过考试,打破社会阶层的限制往上流动。而更有趣的是,在这些底层阶级的孩子们中间会不自觉的主观形成一种“希望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而这些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反智主义“,即通过各种方式鄙视会读书,能通过考试的人,他们往往最喜欢也最关注的一种形象便是”书呆子“,即通过以嘲笑书呆子形象为中心建构起了一套反讽文化。而这种文化本身所带有的反叛与抵抗,其结果却恰恰阻挡了他们社会向上流动。
这个研究很有意思。 我发现在如今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前期,因为制度等各方面不合理的安排造成了一批来自社会下层的暴发户的那个时期逐渐过去,社会的阶层再次逐渐趋向凝固与稳定,而社会底层也慢慢也出现一批低学历,低收入,来自工人阶层家庭的80后,90后。他们所创造反叛与抵抗的反讽文化(讽刺书呆子,强调及时行乐的价值观等等)恰恰扼制住了自己向上层阶层流动的可能。而这种文化以班级文化的形式如今广泛的弥漫在各种职高,普通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