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230
- 帖子
- 3736
- 积分
- 19966
- 阅读权限
- 70
- 注册时间
- 2005-8-7
- 最后登录
- 2015-6-1
- 在线时间
- 3725 小时
|
鳟鱼 发表于 2013-10-5 23:04
黑格尔确实说过这话,出自《历史哲学》。
但是这话问题很大。
首先他的“历史”概念和公共语境下所使用的 ...
黑格尔描述中国历史是静止的观点,其实从某种角度讲,是为了服务他的哲学体系而讲的,为了告诉人们他所谓的绝对精神最终展现在德意志日尔曼民族,必须中国历史强塞进他的历史演进链条中的一环中,而其实他也只对中国历史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而已,他所认识的中国历史都来自当时的旅华传教士的游记见闻,或者根据他们粗浅的认知写的简编中国历史等不靠谱二手材料,可想而知,根据这些劣质材料而对传统中国下大判断,做宏观描述是有多么的不靠谱。其实当时欧洲学者对中国,汉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服务他们自己的政治学术观点。比如伏尔泰夸赞中国儒学,吹捧孔子。不过是利用儒家所讲的“不语怪力乱神”“有教无类”等观点来为他们的反神学的启蒙运动服务的,而他所了解的中国也是通过劣质二手材料来的。所以不必对那时欧人对中国的评价太过认真。这是其一。其二,诚如上面这位哲学博士所言,那时普遍笼罩在进步史观的“思想气候”下,黑格尔是其史观之代表,但此进步史观是值得质疑与反思的。但此史观在二战后,特别是在西方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下,和新文化史研究范式兴起之后,这种进步史观基本被否决掉,落实在中国史的具体研究中,70年代的欧美学者已经开始利用大量的中国一手史料,开始摆脱“欧洲中兴观”,谨慎甚至放弃从欧洲特殊历史经验的出来的西方概念,理论和语词,从一手资料出发,究寻中国自身的历史脉络谱系和其特殊的历史经验,也从中发现丰富多变的中国历史面相,也就是美国学者柯文所言的“在中国发现历史”.此风也在80年代,影响到港台学者,并进而在90年以后开始影响大陆史学界。就目前而言,黑格尔此判断本身毫无认真对待之必要,此论仅仅具有学术史意义,也就是当你做论文的学术综述时,可以提上一笔再19世纪初有个著名的傻逼用不靠谱的二手,三手,四手资料给中国古代历史性质下了一个带有鲜明时代烙印,且不靠谱的判断。而为什么要提上一笔,也仅仅因为黑格尔是当时最著名的傻逼代表而已。不要因为他是“著名的哲学家,高深晦涩的思想家”,就把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判断当成至高真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