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八达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香港的高房价有着怎样的原因与历史过程?

[复制链接]

120

主题

19

好友

1万

积分

航母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8 16: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我認為香港高房價的主因為--炡椨的高地價政策。
而香港高地價政策的起因是一連串特殊環境下的歷史的結果,這一切需由英國1841年佔領香港說起。

開埠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英國要了香港為其殖民地,而當時英國之所以看中香港,其主要原因是維多利亞港,英國人當時正在建立一條全球的貿易路線,來運輸他們搜掠原材料與他們生產的產品,他們需要不向他們征稅的自由貿易港,而維多利亞港的天然優勢-水深,港闊,避風,正正是英國人的需求。



而正正因為英國人將香港設為了自由貿易港,炡椨(港英炡椨)無法從貿易中征稅,但建設香港又需要資金,但香港卻土地貧瘠缺乏自然資源,而英國炡椨又不願運過錢來,那麼港英炡椨唯一可以做的,也是唯有擁有的就只有--土地。由此開始了土地在香港發展中的重要角色。


在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那一刻開始,根據《英皇制誥》,所有土地馬上皆屬英國皇室所有,稱為官地(Crown land),所以香港所謂的土地拍賣並不是真的將土地永久出售,而只是出售有期限的使用權(Leasehold),可以稱之為"批地"。(早期批地年期極長,為999年,而後期縮短至99年,而現時批地年期大多為50年。)


英國人行事雷厲風行,1841年6月7日便公報公開發售(批地)土地並於同月14日由海軍上將Admiral Sir Charles Elliot於澳門成功拍出404幅土地。


而由於土地全部屬於炡椨(英國皇室),炡椨作為一個壟斷的供應者,維護自己利益的最佳辦法,就是慢慢賣,一點一點地賣,來提高價格。由此,限量賣地必然成為了炡椨最理性的行為,而這就是高地價政策的開始。






50至60年代


踏入二十世紀,於四十年代後期開始由此中國大陸的戰亂與動盪,內地大批人口湧入香港,香港人口急速膨脹, 香港人口由1946年的60萬,於1949年激增至186萬,到1959年更超過了300萬,人口的急劇增加使居住成為當時社會經濟中一個嚴重問題。因此港英炡椨於1950年成立香港模範屋宇會,由炡椨撥地,為低收入居民提供廉租房屋,興建之屋苑有模範邨,而於1954年開始大量興建徙置區。而後來的徙置屋邨是香港公共房屋的前身






(此過程我在另一個問題中說過,此處不展開了:香港在城市规划上有哪些败笔?)

本來港英炡椨作為殖民地炡椨是不願意花這麼多錢去搞公共房屋,但後來卻愈搞愈大是為什麼呢?一方面,我們當然可以看作是出於人道與社會安定,而另一方面,卻可視為了英國人/香港的更多利益。


當時,香港除了貿易外,輕工業漸漸崛起,而大量從內地來港的貧窮移民便成為了工廠工人,徙置區可以視作等同於工人宿舍,降低工廠的成本,更有助於香港的出口,其實就是一種補貼出品。另外建立公共房屋可以有助於私人房屋的價格,即有助於炡椨的高地價政策。50年代隨人口的激增,大量資本擁入地產業,香港就出現了房地產熱潮。

在高地價政策下港英炡椨可以以低稅率來維持香港的競爭優勢,同時又有收入搞公共服務,為低收入提供一定的保障同時,中產可經投資物業而享受到財富增加的好處,這漸漸便加強了整個香港社會對高地價政策的路徑依賴。

而聰明的中國人更強加了地產業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1955年愛國商人霍英東投資興建當時香港最高的大廈--蟾宮大廈


在興建的過程中,霍英東開創了"分層出售"、"分期付款","賣樓花"等的售樓方式,為香港地產業發展帶來革命,加速了整個香港地產市場的繁榮。從此地產業成為香港的經濟支柱之一,佔GDP的比重在20%以上,成為香港經濟的“晴雨表”。


70年代

70年代是香港的地產狂潮年代,香港的華資巨頭,現時的香港四大地產商等便是由此起家,如華人首富李嘉誠,他在1958年轉型投資地產,1971年成立長江實業,1972年於香港交易所上市。
同年,當時的香港總督麥理浩制定了"十年建屋計劃"政策,
要在1973年至1982年的十年期間,為180萬香港基層居民提供公共房屋單位。至1978年,又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即廉租屋計劃),解決二百多萬基層市民的住房問題。
由此可見當時的高樓價已是嚴重社會問題。
(另外港英炡椨1976年開始地鐵修建計劃,提升了城市土地價值)




《中英聯合聲明》
而把香港樓價推上天堂便是由1981年,中英有關香港前途問題談判問始。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發表
聲明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中國炡椨會確保其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香港奉行的資本主義制度及民主制度可以維持「五十年不變」
而其中有條值得注意的是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於簽下的《中英聯合聲明》,其中列明英方於過渡期內(1984年-1997年)每年只可賣出50公頃土地,如多於此數需得到中方首肯。
另外
在1985年5月27日(《中英聯合聲明》生效之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間,當局按照《中英聯合聲明》附件三的規定,制定有關批出或出租土地的政策。香港一般的批租土地的契約年期,不得超逾2047年6月30日,有關契約的承租人須繳付地價和名義租金至1997年6月30日,該日以後則須每年繳納租金,款額相當於有關土地應課差餉租值的百分之三。至於在1997年6月30日前期滿的契約,亦可根據《中英聯合聲明》的規定續期至2047年,惟短期租約和特殊用途契約則除外



《中英聯合聲明》限制每年香港土地供應不得多於50公頃,令地本身已經少的土地供應更少,直接令高地價更高,使樓價如同坐了火箭一樣升天,(而中間只有1989年因為八相剩倳件大跌過。)


十多年內,香港地價上升了二十倍,過高的地價,使只有少數的擁有龐大資本的地產商才能參與土地市場,結果做成寡頭壟斷,造成炡椨與地價巨頭與數百萬私樓擁有者這共同利益體,而這造成了回歸後高地價的必需繼續性。


而另外企業,特別是中小企也需要高房價,樓是香港工商業的重要抵押品,中小企往往通過抵押樓各銀行借錢,流動周轉,高房價令樓成為香港銀行最接受的抵押品,此同時又強化了高地價。



而為什麼當年《中英聯合聲明》要限制每年香港土地供應不得多於50公頃?有一種陰謀論說法認為

殖民者要撤退,但同時謀算要在殖民地保持利益,常用的手段是於當地扶植親殖勢力,
作為其撤退後的代理。更加狡猾的手段,則是把當地的經濟精英的利益與其利益相結
合,使其與已撤退的殖民者一榮皆榮,一損俱損。
限制土地供應,實行高地價政策,對於早已控制了港島傳統黃金地段的英國公司來說,
利益明顯不過。然而,幾百年殖民史積累經驗,英人玩政治早已爐火純青,深知要鞏
固其利益,必須讓回歸後的政經精英在高地價政策中分一杯羹。一九八四年中英談判
結束,中國將在一九九七年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已成定局,九七之後,以華人為主的
政經精英將取代英人治理香港。為了要令英人利益在九七後可以維持,令這些精英的
利益與其一致,是整個撤退布局的核心。
香港的經濟頂尖精英階級,基本上都是從製造業、金融或者貿易等產業賺取了初始資
本之後,通過地產發展項目而賺取了巨額資本,再由此投資其他行業。由於地產發展
和投資物業收租仍然是香港經濟頂尖精英階級的核心利益,延續高地價政策就擁有了
牢固的利益結構支撐,同時也就保障了英資牢牢在握的利益。






回歸後



回歸前之高地價政策的根本原因是英國人出於自身利益的追求,而對香港人的剝削(不管是否分化香港,但肯定是剝削),而回歸之後,中國人為什麼還要剝削自己人呢?所以董建華便推出了"八萬五"--"八萬五建屋計劃"。
八萬五建屋計劃,簡稱八萬五,是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在1997年度施政報告提出的一項政策。董建華提出每年供應不少於85,000個住宅單位,希望10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6.5年縮短至3年。
可惜遇上了97金融風暴與03沙士,香港地產市道受到重創,大量業主變成負資產,中產作業社會的中堅力量,當他變成負資產,整個社會的經濟便無法維持,所以原本為解決目標的高地價政策成為了唯一的救星。


為了穩家樓高特區炡椨推出大量政策,其實就是加強版的高地價政策。
如孫九招
1.取消拍賣土地,暫停勾地一年
2.暫停兩鐵(地鐵及九鐵)房屋項目投標一年
3.未來公屋興建由需求主導,平均輪候時間不逾三年
4.即時結束居屋計劃
5.為低收入家庭及公屋居民提供新免息貸款計劃
6.即時結束混合發展、私人參建居屋及房協資助自置居所計劃
7.終止出售公屋(租者置其屋)計劃
8.檢討《業主與租客(綜合)條例》,放寬業主收樓權
9.取消內部認購限制,取消限購一個單位及兩個車位限制

此一系列政策導致了今時今日香港驚人的高房價。


還有如在2010之前,炡椨容許窗台從大廈多延伸出500 mm,而這部份是不需要計算入建築面積,但卻可計算入銷售面積之內,因此地產商當然要用盡此類免費得來的額外銷售面積。所以香港的比較新的私樓到處都是特大的窗台





而近10年香港另一個新樓特色就是開放式廚房,因為根據屋宇署與其它部門制作的聯合作業備考(Joint practice note),每一個單位只可以有一個環保露台及工作平台,而這些環保露台及工作平台是可以不納入建築面積之內,但是卻屬於銷售面積的部份。


而近年炡椨多以"勾地"來賣地
申請售賣土地表,俗稱「勾地表」,是香港特區炡椨現行拍賣炡椨土地的一個途徑,此制度在亞洲金融危機後(1999年)推出,在當時,它與另一傳統的拍賣官地機制─ ─「常規賣地」同時施行。簡單的說「勾地」就是土地在正式掛牌出讓前,由對該土地感興趣的單位向炡椨表明購買意向,並承諾願意支付的土地價格。
在「勾地」制度下,香港地政總署定期列出公開的土地儲備表《供申請售賣土地一覽表》,即是俗稱「勾地表」。有意買官地的公眾人土,包括地產發展商,可向地政總署提出申請「勾地」,並報出底價。炡椨收到申請,若果有關提價合乎炡椨估計的市場價格之十成(註:現行香港勾地,官訂市價的八成也可以),就會將該地塊按規定「勾出」,並在規定期限內組織其招標拍賣,公眾拍賣會上價高者得,提出勾地者必須參與該次競價,但其報價不得低於它申請時的底價。若果拍賣時「不到價」,即是不達到官訂拍賣當時秘密底價,地政總署有權收回,並留作下次再拍賣,直至等於或高於炡椨預期的價格為止。如果拍賣時無人提出等同或高於勾地者申請時的提價,炡椨有權沒收原先勾地者的按金。該按金是保証是次拍賣價不會低於勾地者原先的提價。
在賣地過程中,炡椨不會提供任何優惠予勾地申請者,如申請者最終不能買得土地,發還按金時也不會給予利息。

而有觀點認為勾地是近年高樓價的另一原因
有人認為「勾地」制度使到香港土地供應數量符合市場的實際需求,降低了對市場的干擾,也確保了土地以合理價格賣出。不過也有人認為現行的勾地制度有一些問題,炡椨在實施時往往只許地價升,不許跌,扭曲了市場的正常價格起落;而且炡椨不公開勾地表內各幅土地的底價,人為製造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增加土地被勾出的難度,導致拍賣稀少,變相進一步收緊土地供應


-總結

高地價政策本來是英國人對香港的剝削,而在這個過程中整個香港的經濟形成了對高地價政策的依賴,令其成為必需品,而任何對高地價政策的干預都必對香港的經濟與競爭力的打擊。


最後,雖然的全文以高地價政策為中心,不過其實由始至終,炡椨從來沒說過有此政策。

304

主题

1

好友

4万

积分

光明执政官

双子R族

2013年夜饭

2
发表于 2013-6-8 16:12 |只看该作者
高房价政策就像吸毒一样,不是想改就能改的...大陆才搞了10来年虽然已经看到其弊端也摆脱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守护魔 该用户已被删除
3
发表于 2013-6-8 16:17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主题

19

好友

1万

积分

航母

4
发表于 2013-6-8 16:24 |只看该作者
EZ企鹅 发表于 2013-6-8 16:12
高房价政策就像吸毒一样,不是想改就能改的...大陆才搞了10来年虽然已经看到其弊端也摆脱不了...

恩,基本上定性了,上海北京的房价是掉不下来的,地皮和房源都在炡椨手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航母

5
发表于 2013-6-8 16:48 |只看该作者
700万人,呆在一个没有多少平地的 地方,傻子都知道房价高吧
汕头丽水庄第一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主题

19

好友

1万

积分

航母

6
发表于 2013-6-8 17:08 |只看该作者
西门吹雪 发表于 2013-6-8 16:48
700万人,呆在一个没有多少平地的 地方,傻子都知道房价高吧

不看楼价表吗,2002什么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1

好友

1万

积分

航母

7
发表于 2013-6-8 17:08 |只看该作者
记得梁文道说港英炡椨规定居住用地不超过土地总量的十分之一,所以英国本土的制度移植到香港就不适应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

好友

1万

积分

航母

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永远活在新闻联播里。。。

8
发表于 2013-6-8 17:26 |只看该作者
本来就人多地少了,还让开发商垄断,房价能不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航母

9
发表于 2013-6-8 18:23 |只看该作者
牛clear 发表于 2013-6-8 17:08
不看楼价表吗,2002什么情况?

2002跟经济有关...人多地少。再牛B的政策都NO。。
汕头丽水庄第一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八达网    

GMT+8, 2025-11-28 22:5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