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网

标题: 中国找到了一个懂经济的总理 [打印本页]

作者: 键盘上的shuai哥    时间: 2013-1-22 09:52
标题: 中国找到了一个懂经济的总理
  星岛环球网

  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做了一个令参会者普遍感到“吃惊”的总结发言。与以往的总结不同,这位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二号人物用长达一个小时的时间,从国际经济困局讲到国内经济的转型升级,“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听下来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最令人称奇的是,他的面前没有一页讲稿。

  一位参会的高级官员日前透露了这一情景。据他所知,在如此重要的场合,领导人完全不用讲稿做大会总结发言,他从未见过。他当时特意观察过,台下300多位省部级官员,几乎可以用“凝神屏息”来形容专注倾听的神情。

  一位省委书记会后感慨:“中国找到了一位非常懂经济的总理。”

  李克强一再强调“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他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应当保证就业、保证人民收入、保证企业效益的提高,并且与能源、资源、环境相匹配。

  他提出未来十年经济发展新引擎的说法,引起国内外经济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要依靠内需,而最大的内需就是大力推进相对滞后的城镇化。”

  两个多月后即将升任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为人熟知的身份还包括:安徽凤阳大庙公社东陵大队的大队党支部书记,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学生会负责人,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省长”。而不久,他即将成为中国第一位有“经济学博士头衔”的总理。

  显然,他为走到这一步做了坚实的理论准备。在北大读博期间,他的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便获得中国内地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后,由他主导制定的中国“十二五”规划,被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盛赞“非常复杂但极有条理”。

  斯宾塞说:“如果规划得到有效的实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在改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控全球经济的过程中,中国将在世界上扮演最最重要的角色。”

  这份经过两年考察、调研形成的规划,已经在近百个不同领域为中国的发展做出指导。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约瑟夫·斯蒂格里茨说:“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代表了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继续转型的方向。其中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新的开放的中国,新的融入世界的中国。”

  在主政河南、辽宁这两个中国的农业、工业大省之后,李克强在2007年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发展和改革、财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卫生等经济社会领域的事务,并且强力推进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燃油税费改革,以及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被称为“解决复杂经济社会难题的高手”。

  如今,李克强被中外媒体普遍称为“改革派”。十八大刚刚闭幕6天,这位中国未来的2号人物就在国务院主持座谈会,大谈“改革”。他说:“改革只能往前走,没有退路。”他还告诫人们:“拒绝改革的人可能不会犯错误,但要承担历史责任。”

  而他提出的“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直到今天,仍是最令中国人感到鼓舞的“热点金句”之一。

  此后,李克强又几次完善、拓展自己的“改革红利论”。去年12月,他将“改革”与“城镇化”联系起来:“‘城镇化’这个最大的潜力,只要通过‘改革’这个最大的红利才能得以实现。”

  今年初的一次座谈会上,他再次解读说:“我们说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现在,要让这个‘利’更多地落在百姓身上。”

  除了鲜明的“改革”标签,李还被普遍看做是“市场派”。去年12月19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调研座谈会上,李克强要求参会的中央部委和地方负责人认真研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政策。他说:“一些领域的盈利亏损,可以让民营企业来投资、承担。而炡椨要做的,是把握宏观,把握经济总量。”

  半个月后的长江流域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他又提出:“炡椨的行政力量很难替代市场,我们倒不如专心考虑如何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在最近的一次调研中,李克强再次告诫有关部门的领导:“行政力量有限,关键在于制度,要依靠改革和市场的力量。”

  从一些资料看,李克强可称得上“博闻强识”。新华社日前刊发的李克强人物特稿中称,他始终密切跟踪国际上最新的经济科技动态。几年前,他曾经批示国务院研究部门,要求他们深入研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包容性增长”等问题。

  而另一位消息人士透露,李克强每天都会关注国际国内的石油、金融等股指期货和指数,并且定期阅读英文原版的经济学杂志。

  从最近中国媒体公开的新闻报道中,其广博的知识面也得到某种印证。在国务院的几次会议上,李随口就能提及中国进口大豆的数量、全国农田的灌溉面积等具体数据;在基层座谈会上,他和民营企业经营者逐项研究他们的缴税项目;有一次,他非常明确地询问环保部门负责人,新建的PM2.5监测装置,使用的是哪一种统计原理,“是‘石英微量震荡天平法’还是‘β射线法’”。

  而在视察湖北农村时,他冒雪登上一个陡峭的坡地,随手抓起一把土,搓了搓,对承包地的主人说:“太薄了”,“一年也就能收百把斤吧?”

  一位近两年随行李克强的记者感叹道:“真的,好像没什么他不知道的事,无论宏观和微观!”

  在最近的一次公开活动中,李克强像是预感到某种危险的苗头,他告诫人们:“中国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承载力,防止违反规律人为造城。”

  他说:“中国最大的差距是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这种差距既是问题,也是中国发展的潜力和富民的动力。”

作者: Firemaw    时间: 2013-1-22 10:26
克强以前不是主管食品安全的吗?
作者: 易水寒    时间: 2013-1-22 10:36
把农民赶紧城就叫城镇化?这尼玛!
作者: 黑友    时间: 2013-1-22 10:41
什么叫懂经济
作者: 先天性饥渴    时间: 2013-1-22 10:46
死熊黑,说熊大不懂经济对吗
作者: 化绍新    时间: 2013-1-22 10:52
中国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
我等屁民的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定要抓住
作者: xiaos    时间: 2013-1-22 10:57
:lol
作者: SimoN    时间: 2013-1-22 11:08

作者: rapidfire    时间: 2013-1-22 11:12
有宣传部在,任何领导都是英明、懂经济、懂政治、懂科学、懂医学、懂建设、懂股市、懂变魔术、懂懂懂懂~~~的。
请看铁道部刘志军部长的弟弟刘志祥(06年被判死缓)的鼓吹文章:

坐落在九省通衢武汉的汉口车站,是一个百年老站。1997年4月,这个老站迎来了一位新站长,他就是41岁的刘志祥。

    刘志祥当过火车司机、人事干事、纪委书记、副站长,对火车站的业务精熟于心,对汉口站的历史和现实也了如指掌。他知道,这个投资3亿元改造的车站,虽大方气派,但服务跟不上旅客要求,路风屡有投诉;经济效益上不去,已负债1380万元,每年工资、成本等缺口超过500万元。这是多么沉重的包袱,但更是一副重担、一份责任。因此,上任伊始,刘志祥想的更多的是,尽快扭转局面,让汉口这个百年老站重新站起来。

    1997年,中国铁路大提速,“客运营销战略”同时在全路展开。刘志祥看准了这个机遇。他敏感地意识到,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首要的是领导层的思想观念转变和更新,其次是干部职工对营销技巧的掌握,从领导决策层到干部职工的实际操作是要环环紧扣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营销都不会成功。

    当过火车司机的刘志祥深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意义。要搞好营销,先要从领导干部开刀。1997年7月,车站1200多名职工推出100多名代表组成了考核小组,对全站180多名干部就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考核打分。通过考核,汉口车站首次解聘了两名干部,通报批评了9名干部,降职1名干部,表扬奖励了19名干部,沿袭多年的干部终身制被打破了。

    刘志祥找到两位被解聘的干部交心谈心,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差距,鼓励他们。两位被解聘干部感动了,诚恳地说:“刘站长,我们感谢你。车站要是早点动真的,我们不会有今天。”刘志祥也感叹万分:我们的个别干部涣散,没有干劲,主要是机制问题,没有竞争,又何求提高、何以发展兀?

    干部考核成功了,干部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创造性调动起来了,汉口车站营销的步子也迈开了。仅是售票这一环节,先是开通了流动售票车,接着搞起了电话订票,上门售票,上车售票,异地售票。异地售票点已辐射到湖北省各个县,最远的到了深圳、北京、重庆等地,实行了跨地区、24小时连续服务的售票新模式。这一年,汉口车站在新运行图实施后运能减少的情况下,运输收入超额完成任务。

    减员增效,如何减员?百年老站汉口车站动作起来似乎更难。刘志祥一笔笔算账,仔仔细细地寻找着每一个减员的突破口。他决定先从最要害的运转车间突破。运转车间有干部职工140人,使用新型的6502电气集中闭塞系统后,冗员一下增多了。但运转车间有一张最硬的“挡箭牌”:“减人会影响行车安全。”刘志祥也审慎了,他下到车间和有关部门认真对运转车间的工作量进行了核定,科学地把运转车间的人员定为102人。这样,一年下来仅工资支出就节省了36万多元,不仅没有影响行车安全,反而使行车组织和安全工作更加扎实有序了。

    汉口车站候车大厅的入口有四个岗亭,四班倒,定员就是16人。为阻止无票人员进入候车大厅,这16个人的作用无疑是重要的。刘志祥经过一番调查,在班子会上提出了建议。他说:“汉口车站本身就是武汉的一个景观,候车大厅里为方便旅客,设立了服饰店、快餐厅、录像厅等一系列经营服务项目。我们为什么要自我限制?现在的候车大厅宽敞明亮,又有空调,各种设施都较齐全,即使没票或者不候车的人为散步而来,也不会影响旅客的休息和候车,而且来的人多了对大厅内的服务项目的经营效益也是一种促进。”班子成员们听着刘志祥一笔笔细账算得有根有据,叹服之余,同意了他的方案。四个岗亭撤了,不仅省了16个人,而且搞活了车站的第三产业。

    下岗的确是件难以让人愉快的事。刘志祥主张“无情下岗,有情操作”。下了岗,给出路,给后路,仍可竞争上岗。运转车间两名职工下岗后,愿意到行包车间当装卸工,刘志祥就到行包车间落实,行包车间立即辞退了临时工。劳资人事科的一名干部下岗后当了营销员,一个月给车站拉了10多车货源,个人收入大大提高。此外,还有20名售票员、35名行李员甩掉“皇粮”,走出车站推销铁路产品,上门办理票务和托运业务。为多售票、多揽货,汉口车站职工已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面对此情此景,刘志祥感叹不已:“多好的职工啊,我不给他们办实事,就是罪人。”

    职工们说:“刘志祥是用他一身正气为人、两袖清风处事的人格魅力感染我们,激励我们的。”正是如此,汉口车站上下一心迎来了经济效益创百年之最的好光景:与上年相比,发送旅客量增长29%,客运进款增长38.5%,行包运输收入增长23.1%,全站运输收入达2.1亿元,真正实现了减员增效双推进。
作者: 衰死灵魂    时间: 2013-1-22 11:16
这贴起码值一块五吧
作者: 马勒·格碧德    时间: 2013-1-22 11:20
家宝刚上任,群众反应也不错。还是,听其言,观其行吧
作者: 仙剑下西山    时间: 2013-1-22 11:20
这。。。。要打宝宝的脸吗
作者: 往事的河    时间: 2013-1-22 11:25
职工们说:“刘志祥是用他一身正气为人、两袖清风处事的人格魅力感染我们,激励我们的。”正是如此,汉口车站上下一心迎来了经济效益创百年之最的好光景:与上年相比,发送旅客量增长29%,客运进款增长38.5%,行包运输收入增长23.1%,全站运输收入达2.1亿元,真正实现了减员增效双推进。
作者: BeRush    时间: 2013-1-22 11:48
应该有水分吧
作者: STop_St0p    时间: 2013-1-22 12:19
而在视察湖北农村时,他冒雪登上一个陡峭的坡地,随手抓起一把土,搓了搓,对承包地的主人说:“太薄了”,“一年也就能收百把斤吧?”



这个似乎在几十年前惯用的手法啊
作者: emc    时间: 2013-1-22 12:32
希望能前进那么一点点吧
作者: 71917111    时间: 2013-1-22 12:33
宝宝脸是肿的
作者: beijing1    时间: 2013-1-22 12:40
刚卸任,就打脸, 这节奏太紧凑了吧
作者: ikb    时间: 2013-1-22 12: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026    时间: 2013-1-22 12: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锦衣夜行    时间: 2013-1-22 13:27
经济懂得好,不如演戏演得好
作者: NoT    时间: 2013-1-22 13:44
吹牛不用上税?
作者: NoT    时间: 2013-1-22 13:45
王岐山才是搞经济的,可惜了。。
作者: ZomBiE    时间: 2013-1-22 14:50
已报警
作者: 官人我还要    时间: 2013-1-22 14:59
这贴起码值一块五吧
作者: detector    时间: 2013-1-22 15:26
而在视察湖北农村时,他冒雪登上一个陡峭的坡地,随手抓起一把土,搓了搓,对承包地的主人说:“太薄了”,“一年也就能收百把斤吧?”

搓了搓, 搓了一手泥巴? 百把斤什么玩意, 多大的地?
作者: 羊羊羊    时间: 2013-1-22 15:35
呵呵,当年宝宝上台时,媒体的文章就让你感觉好日子就要来临
作者: bilang    时间: 2013-1-22 16:55
关键是看你站在哪边
作者: detector    时间: 2013-1-22 17:01
多次放出城镇化的风声, 哥就明白了, 还是卖地的节奏, 有闲钱的果断买十套, 无论哪里都行啊.
作者: SimoN    时间: 2013-1-22 18:19

作者: 青丘之山    时间: 2013-1-22 19:02
这节奏,P民们等着喊GG
作者: IROI    时间: 2013-1-22 19:52

作者: rusher971    时间: 2013-1-22 20:05
实在看不惯楼上各种乱喷

就算这是马屁文,文章本身各种观点还是正确的,对中国的病根也看得准,两个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窃以为还应该加一个个体收入差距),小城镇建设也是良药;当然这些都是老生常谈,所缺的是方法。

还有冒血爬坡抓土,这在农村很正常,别以为有雪就看不到土。一眼看出薄地收入百把斤,说明对基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众八达不百度,说不出亩产量的大有人在。
作者: prettypig    时间: 2013-1-22 22:15

作者: r868    时间: 2013-1-23 06:44
一块五文章
作者: starrynight    时间: 2013-1-23 08:31
这贴值五块
作者: [ESP]の哈哥    时间: 2013-1-23 12:04
无脑乱喷的人真的多
独立思考一下吧
若是设身处地想一下,你要是在这个位置,该怎么样做才对




欢迎光临 八达网 (https://www.8-da.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