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3774
- 帖子
- 4791
- 积分
- 15240
- 阅读权限
- 70
- 注册时间
- 2009-11-27
- 最后登录
- 2015-6-20
- 在线时间
- 4709 小时
|
本帖最后由 牛clear 于 2012-8-29 11:27 编辑
来自芦笛
以辽沈战役的实例来说明这一点。如所周知,毛对该战役的最大贡献,也是他真正的平生得意之笔,就是提出“关门打狗”,攻占锦州。他的全部贡献就在于这一点。但那不过是个idea,对于怎么实现这idea,他根本就心中无数,不信请看《毛选》四卷所载《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中的两份电报:
“如果在你们进行锦、榆、唐战役(第一个大战役)期间,
长、沈之敌倾巢援锦(因为你们主力不是位于新民而是位于
锦州附近,卫立煌才敢于来援),则你们便可以不离开锦、
榆、唐线连续大举歼灭援敌,争取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
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于此,你们应当注意:(一)确立攻占
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确立打你们
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
敢于同他作战。(三)为适应上述两项决心,重新考虑作
战计划并筹办全军军需(粮食、弹药、新兵等)和处理
俘虏事宜。以上意见望考虑电复。”(九月七日的电报)
我攻读这文章乃是高一的事,当时是狂热的毛主义分子,对伟大领袖无限崇拜。但我当时小心眼里也有点不敢细想的疑惑:伟大领袖这战略设想是否也太伟大了些?听他老人家的意思,若在打锦州时,长春和沈阳的敌人倾巢来援,则我军就该转过身来,趁机将卫立煌全军(甚至还包括长春守军)全军消灭!他还生怕沈阳驻军不来援锦,特意要林彪把主力放到锦州附近,以便将沈阳守军引诱出来!那锦州守敌趁机与援军夹攻我军怎么办涅?伟大领袖似乎毫未考虑这问题,认为只要“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就够了,似乎那只是一个有无胆量的纯意志问题。
就连外行都能想出来:如果林副真的依计行事,恐怕战役结局就不是后来那个样子了。很明显,作为职业军人,林彪无法执行这种异想天开的计划,他大概上书指出了它的不切实际,而且可能还提醒毛他忽略了锦西守敌,只想到了沈阳驻军,并提出必须阻击援敌,在攻克锦州之后才能考虑消灭援军,否则饶是我英勇的东北野战军再英勇,腹背受敌也吃勿消。伟大领袖不是教导过么:“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他怎么连自己的话都记不住?
这就引出了伟大领袖的第二份电报:
“按照我军攻击锦州的进度和东西两路援敌的进度,决
定阻援部署的方法。如果沈阳援敌进得较慢(如果长春
之敌在你们攻锦过程中突围,并被我十二纵等部抓住歼
击,则沈阳援敌可能被麻痹,进得较慢,或停止不进,
或回头救援长春之敌),葫、锦援敌进得较快,则你们
应准备以总预备队加入四纵、十一纵方面歼灭该敌一部,
首先停止该敌之前进。如果葫、锦援敌被我四纵、十一
纵等部所钳制和阻止而进得很慢或停止不进,长春之敌
没有突围,沈阳援敌进得较快,而锦州之敌业已大部被
歼,全城已接近于攻克,则你们应使沈敌深入大凌河以
北,以便及时转移兵力包围该敌,然后徐图歼击。”
(十月十日的电报)
即使有了林副的提醒,伟大领袖的思维仍然不改其粗放。锦州东西面都有国军,西面是锦西,东面是沈阳。在正常情况下,攻打锦州势必要引来两地的向心合击,而这“心”内又有锦州城内的守敌。在计划这战役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锦西与沈阳的敌军同时东西对进,夹击攻城的共军。这是最恶劣的情形,统帅必须考虑万一出现这种情形,我方将如何应付,起码要保个攻城不下也能全身而退的结局,不至于引来敌人的东西向夹击以及锦州城内守敌“心脏开花”,里应外合,围歼我军。
然而毝澤崬却根本没考虑这最恶劣的情形,他只假想了两种情形:either锦西援敌进展快,沈阳援敌进展慢,or锦西援敌进展慢,沈阳援敌进展快,给了我军各个击破的机会,然后在此理想情形下开出连白痴都知道的配方:在第一种情况下,增兵堵住锦西援敌。在第二种情形下,则等锦州守敌已经基本被歼灭时,让沈阳援敌尽量靠近我军后,再转过身来包围该敌。那么,若这种好事不发生怎么办涅?如果一打锦州,东西敌军便同时疯狂地扑上来,突破我军阻击,将我军团团围住,锦州守军趁势反攻,内外夹击,我军岂不是要玩完?
即使是第二种理想情况发生,我军仍然岌岌可危:就算锦西的敌军给堵住了,但若沈阳的援军来势凶猛,锦州的守敌虽大部被肃清,但我军激战未歇,还来不及调转炮口,遑论作好战前准备,敌军就扑了上来,岂不要遭受重创?到时西面的敌军又加紧进攻,我军陷入两线作战中,您说到底是顾哪一头?
所以,毝澤崬的这一伟大战略部署完全是弄大险,实际上给国军提供了一个捕捉共军主力、将其全歼于沈锦一线狭窄地域之中的绝佳机会。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当我军发起锦州战役时,蒋介石当即作出正确决策:东西对进,消灭共军,锦西的国军倒是立即出动了,林彪投入了8个师,在塔山阻击国军11个师的进攻,打得惨烈异常,然而卫立煌却拒绝派出沈阳驻军西进,与锦西援军夹击共军。他坚称共军的战略意图是围城打援,因此不能上当,必须坚守在沈阳城中,致使毝澤崬的第二种理想情况终于发生了:锦西的援敌在塔山一线被堵住了,锦州顺利攻下,而沈阳的援敌却迟迟不来。其实林彪只在黑山放了一个纵队。若沈阳驻军与锦西援军同时出动,向锦州快速挺进,则共军相对单薄的阻击部队根本就堵不住。可惜直到锦州失陷后,沈阳驻军才出动,让共军得以从容各个击破,转过身来全力对付廖耀湘兵团。该兵团不过10多万人,怕被占绝对优势的共军围歼,便掉头撤退,被共军轻易包围歼灭,当真是人类历史上输得最莫名其妙的一仗。
所以,看来也不能指责伟大领袖计划粗疏,卫立煌大概早跟他拍过胸脯,保证不出动救援锦州友军。否则无法解释心思细密的林副为何也会跟着伟大领袖粗放起来。据官方宣传说,对打锦州,他一度颇为动摇,因为锦西和锦州相距不过几十公里,他怕遭到两地的内外夹击,却居然不担忧驻沈阳的大军加入夹击,到后来也只放了一个纵队在黑山、大虎山阻击沈阳来的西进兵团,而且还是在锦州攻陷之后才用上的。这种咄咄怪事,只能用卫立煌通共来解释。其实现在连《新华网》上的文章都承认了,卫立煌是“辽沈战役最大的卧底”(http://mil.mop.com/jm/gn/2008/0425/104174901.shtml)。
由此看来,毛之所以会想到打锦州,恐怕还是老卫通敌引发的灵感。即使有了老卫的帮助,他最初提出的计划也是扯淡,毫无可操作性,竟然提出不加阻击,待敌军倾全力来援时“敢于同他作战”。全靠东野司令部的具体组织,才使得伟大统帅一个非常笼统的idea变成了可操作计划。即使如此,它也赢得非常侥幸:万一老卫是假投降,诱骗我军上当,则辽沈战役就会变成共军失败的转折点。
这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和西方统帅的区别:以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为例,这俩战役都是苏军最高统帅部通过总参谋部仔细规划组织的,并不是由斯大林或朱可夫或华西列夫斯基给方面军司令部一个大致的想法,然后再由该方面军司令部去组织战役。作为军事统帅,伟大领袖更像个看棋支招的人而不像下棋的人。就连支招也不是告诉棋手该怎么下,而是告诉他:左下角还没落子,上那儿碰碰运气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