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越压抑,网络越放荡
已有 279 次阅读2008-2-5 14:33
|个人分类:垃圾箱
互联网原本属于高科技,当然那是因为女人还没有对它产生兴趣。互联网的商业功能、娱乐功能甚至社会功能,都是由于女人这个巨大的消费团体的涉入,而渐渐形成规模的。这里提到的消费是多层面的,淘宝购物只是其中的一种,另外的还有情感消费。
女人用以证明比男人高尚的理由是:女人是讲感情的,而男人讲欲望,或者更直观点,男人就想上床。这让我想起麦茨说过的一句话:一些人只能以同样的方式通过他们的爱设计到精神的暂时中和使之持续终生的自我说服来充分经历它。这话说得令很多对爱情怀有庸俗憧憬的善男信女有些许绝望。因为它的潜台词就是:爱情不过是对性欲冲动的一种未来化的精神设计,为一种短暂的生理行为找一条绵远的永恒或者归宿的意义。
虽然弗洛伊德以来,对精神分析的研究和扩展,开辟了很多新的空间。但总体说,那种超越庸俗的爱的理解和实践,仍然不过是少数人在不确定的时间偶尔发生的突破。在性本身的求新求变和情感的永恒诉求中,人终究是上帝眼中挣扎的囚徒。
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得人们缓解这个矛盾。一个空间上可以与现实划割的带有开关的虚拟世界,一个心理上可以找到托辞的私人领地,互联网的爱情可以视作一种视觉或者感官的游戏。尽管,我们其实都知道这个虚拟与现实是经常串门的邻居;但我们总情愿认定自己具有把握房门的能力。
作为对现实的补充,网络上盛行的意淫和爱情,都是现实缺失的替代品。于是有人感叹,现实中生活内容丰裕的人,是不会来泡网的。当然,这也是一种极端一些的判断,但在统计学上是个有一定道理的推测。关键在于,还有多少人将网络小心翼翼地从自己的现实中切割。因为,这样的切割往往具有一定的心理基础。
如此,我们也就不奇怪,为什么网络中地理位置迥异的角落,不管采用了多么不同的装饰,运用了怎样个性的方法或符号系统,却往往揭示一些完全相同的所指。比如,婆媳一呼百应,众婆娘众志成城,万口一心灭仇敌。比如,围城故事云里云外,云淡风清谈感情。比如,杂谈高屋建瓴,白纱帐里换亵衣。就连灌水也是相似的,不过是有的坛子灌纯净水,有的往纯净水里扔干瘪的文化花瓣。
当然,我不是在批评网络。网络只不过是个镜子,镜中仍然是真实社会的某种反应,虽然有的是凹镜,有的是凸镜,还有的是阴阳镜。浓妆艳抹下,悲悯仍然不经意的扑上厚厚的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