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八达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7|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各应强人的么,去看看吧。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好友

66

积分

农民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13 17: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余秋雨



  我的学生王超,寄来十七年前我写给他的一封信的复印件,读了产生一些感慨。

  我的学生遍及全国各省,他们由于受过艺术学院极富人文气息的校风薰陶,大多个性鲜明、才华横溢,而且往往比其他高校的毕业生更具有表达能力、感染能力和公关能力,更适合担任行政领导,其中有不少确实也已担任省、部级的主要文化官员很长时间。那么多年过去,我与他们之间,已从师生关系变成了朋友关系。但师生关系还在隐隐约约地起作用,他们几乎没有一个会不听我的话,违背我的意愿。如果稍有违背,就会受到其他学生的指责。这当然并不妥当,但他们觉得我是一个好老师,有资格享受中国传统师生伦理的呵护。他们的听话有一个最雄辩的证据,那就是,近十年来我受到几个奇怪文人的诽谤,有不少传媒卷入,我的那么多笔力千钧的学生从一开始就气得嗷嗷叫了。他们如果出手,嬉笑怒骂十八般武艺都操纵自如,谁也不会有招架之力。但我一声令下:“不准与精神病患者厮磨”,他们也就全都扭转脸一声不吭了。我的很多学生已是名教授,他们也有了几代学生,其中有两位曾经对我说,能不能发动他们几个低班的顽皮学生在报刊和网络上与那些诽谤者过过招?我立即喝止,说不能让年轻人在过招中学坏。

  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一个精神院落。这样的精神院落越多,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就越丰富,越厚实。院落之外,总有酒徒作态、痴汉打滚,这很正常,从反面说明了院落之所以为院落。他们巴不得院落里有人出来去责斥他们呢,因为这样一来他们也就有了纠缠下去的理由,进而在纠缠中把酒徒洗刷成圣徒,把痴汉洗刷成好汉。其实他们有这个心意也不错,但我们没有时间去陪着。我对全国各地的学生转述了美国一位传媒大王的名言:“所谓伟大的时代,也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大家全都听懂了。

  王超现在任职于山东艺术学院。他们班的湖南同学刘林武,已病逝多年。王超向我出示的这封信,正是我在刘林武病逝的当时写的,王超希望能作为他的一本教材的序言。我立即同意,并希望他寄一个复印件给我,看看有什么地方需要修改。这是十七年前的笔墨了,我在1989年夏天仓促离国后到第二年才回来,那时的社会气压使我不得不劝学生暂停创作而转向教学。现在情况已大不一样,但我觉得我在那封信里对编剧课程所提的意见,仍然具有价值。

  我主张在艺术创作领域先要接受十分具体、十分专业的“元素训练”,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创新,而创新是学生自己的事,由他们各自的生命底层产生。我不赞成那种只有空论而没有训练的课程,即便那些空论全是“新观念”,我也宁肯保留比较保守的训练课程。

  我们现在的大多数影、视、剧创作,画面和表演都很好,问题往往出在剧本上。前不久中央电视台要我点评近两年来电影的大片质量,我在充分肯定这些大片的里程碑意义之后仍然不客气地指出了它们的共同毛病:叙事能力欠缺,文学责任淡薄。几位著名导演从一开始关注的,主要是风格、题材、画面、演员,而在文学功力上显然是大大逊色了。他们喜欢借用一些经典老戏的构架,这等于自动放弃了整体性创造的权利,也放弃了在寻常生活中作出独特的自我发现的义务。此间的症结,是他们对于剧作没有足够的自信。在拍摄过程中,当画面品质和文学品质产生矛盾的时候,他们当然也会企图协调,但最终选择大多偏重于画面品质。数量极大的电视剧,在这方面的问题就更多了。

  这不能怪这些导演,更不能怪那些为他们打造剧本的朋友,他们已经难能可贵了。他们无法信任艺术院校编剧专业的那些空洞课程,只能凭自己的聪明才智行事。他们也企盼着剧作上真正有效的专业训练,但这种专业训练的可靠规程,似乎至今尚未建立。结果造成了一个社会性的大误会,以为表演是专业,布景是专业,服装是专业,化妆是专业,摄影是专业,而编剧不是专业,只是生活、灵感加文字。这真是大错特错了。编剧,特别是当代的电影、电视编剧,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完全不同于写一首短诗或一篇散文,必须呈现出完整的专业步骤、精细的专业定量。生活和灵感,只有进入严格的专业化熔铸,才能构成“大器”。

  下面就是我十七年前写给王超的那封信,供大家参考。

                                           2007年3月8日



王超:

  您好!

  我自去年夏天赴新加坡讲学,到现在才刚刚回国。因此,你的第一封信和第二封信我是同时看到的。从来信中知道你在创作和教育上都做得不错,很高兴。

  在现在的情势下,我倒不太希望你在创作上出太多的作品。因为八十年代的社会激情已经完全消退,而新的话语平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影、视、剧创作不是一个人能够单独完成,我们没有必要在勉为其难的外部磨擦中打疲劳战。

  相比之下,教学要努力搞好,哪怕是代课。等到学生们一步步成长起来了,有可能迎来比较正常的创作环境。作为教师,有时不得不把自己的创造力“移植”到学生身上。在特定的时代更会这样。

  编剧专业的课,不是理论课而是训练课。应该少讲大道理,多讲具体法则。其实这最难,而大道理却很容易讲,连完全不懂编剧的教师也能讲出几学期的“编剧理论”出来,当然只能误人子弟。我国的人文学科教学普遍存在空泛化的倾向,现在已经很难遏制,因为找不到几个具有训练能力的高手来当教师,只能把“纸上谈兵”奉为正宗。

  编剧课的训练,要提炼出一些基本元素作为教学项目。我曾经采用过的项目有十余个,大致是——

1, 梗概的形成;
2, 意图的淬炼;
3, 情节的梳理;
4, 悬念的强化;
5, 性格的凸现;
6, 逆转的处理;
7, 延宕的布置;
8, 高潮的培育;
9, 悲剧效果的构建;
10,喜剧效果的点化;
11,象征的运用;
12,场面的重整;
13,台词的细磨;
14,总体的调节。

  以上每一项,你都先要用古今中外的佳作为例讲述一些基本法则,尤其要讲在
每一项中最容易产生的败笔,然后让学生做作业。作业分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两部分,两部分都需要你作出点评。如果能够调动起学生互相点评,再由你作结论,当然更好。

  你在点评中会积累大量正面和反面的例证,作为以后讲课的素材。这些例证虽然并不经典,但贴近当代学生们的寻常水平,与古今中外的佳作形成对比,具有感性的说服力。

  我在新加坡期间,应邀讲了各种各样的课,其中一门课程就是为他们的国家电视机构训练编剧骨干,用的就是上面讲的这些项目和方法,效果很好。后来他们甚至不想放我走了。可惜,我已经决定用实地考察的方式来研究中国文化,否则,我最胜任愉快的职业是“剧作文本设计者”,或曰“叙事结构选择者”。一笑。

  这种训练方式的教材还没有编出来。国外有一些,他们干脆把编剧课说成是“工场”,可见重在现场操作,因此很难有通用教材,完全是看进入“工场”的师傅和伙计们各自能力和切磋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教师,而不是教材。

  有一件非常哀伤的事情,不知道你是否得悉。你们班湖南安化的同学刘林武,因患肺癌,于日前去世。他从发现此病到去世,只有四十天。我昨夜接到安化县文化局打来的加急电报,今晨即发去一份加急唁电,因为追悼会就在今夜举行。林武为人,老实诚恳,善良温和,学习也非常用功,他得病前给我的信还在我手边,清朗的笔迹竟化作了云烟。他的去世,我实在非常悲痛。请你接此信后立即将此消息转告金宗智、侯宏两位,也许他们已经知道了吧。

  顺向在济南的同学们问好。我很想念他们。有空请他们给我写写信,此信也可传他们一阅。

  我自从到院长办公室上班以来,忙不堪言,又兼世情诡谲,劳心劳力,笔墨全废。身体倒是不坏,在国外期间,每天从事体育锻炼,体重减轻十余斤,真喜讯也。

                                                       即顿
时安

                                                余秋雨
                                                1990年2月28日夜


文章引用自:

0

主题

0

好友

5万

积分

光明执政官

水友赛菜鸟组全国10强

2
发表于 2007-10-13 17:19 |只看该作者
火箭一落后
黑子满街走
没有卢瑟头
就黑阿德叟
翠喜是兜兜
明帝变土狗
风吹两边倒
脸皮不怕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66

积分

农民

3
发表于 2007-10-13 17:20 |只看该作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 ... l#contentIframeLink
上面是他的博客,看到这一篇,我真得吐了

鸟人,把所有的不好的评论都删得干干净净,粉好粉强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7542

积分

大象

他們都叫我7Bug

4
发表于 2007-10-13 17:20 |只看该作者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66

积分

农民

5
发表于 2007-10-13 17:23 |只看该作者
 要认识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读一个人信上的文字,或者和信有关的东西。对余秋雨先生真实身份的验证,是我读了秋雨先生不久前公开的《十七年前的一封信》的说明。这个说明完整地托出余秋雨先生“君子中的小人”面目,其对官场权力运势手法的应用简直让人目瞪口呆,拍案称奇。余秋雨为什么会因一封信写出这么长的感慨,如果我猜测的不错,他的这个叫王超的学生可能又有“进步”了。学生进步,老师欣慰,也是人之常理,感慨赋诗,自然也不为过。但是通读全部文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很明显,余秋雨悄悄伸出如来神掌借机为他所有的学生以公开的方式下了套子,为所有他的学生带上“师道尊严”的枷锁,并且将“师道尊严”搓成一股恶劣之极的鞭子,抽打那些对其批评的人们,无疑,他的学生们走出校门仍逃不过秋雨先生将他们视为鞭子中的一根纤维的命运。秋雨先生的迷魂大法真是手法辛辣、老道之极。

  我的学生遍及全国各省,他们由于受过艺术学院极富人文气息的校风薰陶,大多个性鲜明、才华横溢,而且往往比其他高校的毕业生更具有表达能力、感染能力和公关能力,更适合担任行政领导,其中有不少确实也已担任省、部级的主要文化官员很长时间。

  先生桃李满天下,可喜可贺,作为老师、校长,秋雨先生特别强调了极富人文气息的校风,也就是说,自己领导的好,所以学生大多个性鲜明,才华横溢。但是秋雨先生不容置疑下了断语,往往比其他高校的毕业生更具有表达能力,感染能力和公关能力,敢情秋雨先生领导的上海戏剧艺术学院是培养公关小姐的院校啊。怪不得其他高校没你的学生才华横溢,个性鲜明!接下来,秋雨先生借夸耀学生能力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更适合当领导,并且有不少学生当上了省、部级领导。这哪是什么艺术学院,分明就是中央党校。看来,秋雨先生真是大才小用了,不给个省、部级以上的领导当当,秋雨先生不叫屈喊“苦”,干文化副业泄愤,真不是余秋雨先生了。用意何在呢,无非说给学生们听的罢了,你们的能力是我给的,当官了,不要忘本,没有我领导的校风的熏陶,你们可能去爬格子、写剧本了呢。呵呵,学生们的副业搞的也很不错。

  那么多年过去,我与他们之间,已从师生关系变成了朋友关系。但师生关系还在隐隐约约地起作用,他们几乎没有一个会不听我的话,违背我的意愿。如果稍有违背,就会受到其他学生的指责。

  在这里,秋雨先生把师生关系递进到朋友关系,高明啊。大家知道,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不会因此将师生关系丧失,余秋雨不会不明白,师生关系在学校具有某种确定的制约力,但要让师生关系长期起作用,并且使学生“听话”,不违背老师意愿,就要用另一个关系承载,延伸,那就是朋友关系。像古代的官宦作派一样,视学生即门生。我不知道当下戏剧界,有哪些有艺术成就的艺术家是余秋雨培养的学生,显然,余秋雨先生不是在对他们说话,或者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他们,不知余秋雨先生能否例举那么一两位,相信这才是大家感兴趣的,能够相信先生教育方面的专业能力。只是余秋雨和他的学生们不要忘了,学校是国家的学校,是纳税人的钱供养的,不管取得哪方面的成就,都是社会的。秋雨先生所说的他们几乎没有一个会不听他的话,违背他的意愿,如果有一个违背的,哪怕“稍有”,都会受到其他学生的指责。呵呵,余秋雨哇,好厉害,好工夫,用泥塑造了那么一批听话的泥人,有一个“稍有”的,看吧,我的其他学生能放过你吗?踏上一万只脚,永世不得翻身。

  在此请教秋雨先生,我的儿子不听我的话,不是“稍有”不听的程度,是不听话,传我你万事修来的“人治”葵花宝典,我喊你万岁!喊你——东方不败,一统江湖!

  这当然并不妥当,但他们觉得我是一个好老师,有资格享受中国传统师生伦理的呵护。他们的听话有一个最雄辩的证据,那就是,近十年来我受到几个奇怪文人的诽谤,有不少传媒卷入,我的那么多笔力千钧的学生从一开始就气得嗷嗷叫了。他们如果出手,嬉笑怒骂十八般武艺都操纵自如,谁也不会有招架之力。但我一声令下:“不准与精神病患者厮磨”,他们也就全都扭转脸一声不吭了。我的很多学生已是名教授,他们也有了几代学生,其中有两位曾经对我说,能不能发动他们几个低班的顽皮学生在报刊和网络上与那些诽谤者过过招?我立即喝止,说不能让年轻人在过招中学坏。

  作为老师,享受中国传统师生伦理的呵护无可非议,我想不仅中国有此传统,外国也不例外。但是我们的余秋雨老师拿学生当猴耍,当原子弹,氢弹,核武器,那就不地道了。秋雨先生难道不知道领袖关于纸老虎的笑话吗?还笔力千钧,还嗷嗷叫了,还“嬉笑怒骂十八般武艺都操纵自如,谁也不会有招架之力。”秋雨先生所说的是煞笔,还是二百五,你一句文人的脏话就让“他们也就全都扭转脸一声不吭了。”呵呵,我还以为青出于蓝胜于蓝,秋雨先生培养了一批更“鲁迅”更“匕首”的铮铮铁骨的学生呢?原来都是脑子长在老师身上的银杆蜡枪头罢了。

  既有那么多笔力千钧的学生,何必又提到徒子徒孙呢。我想,有一个鲁迅式的学生过招捍卫秋雨老师的“师道尊严”也就足够了。秋雨先生难道这点都不明白,看来,也只能文化苦旅了。这也说明,秋雨先生修养到家了,打群架的势力简直可以灭掉一个国家,如果可以的话,比如联合国允许秋雨先生做美国总统,伊拉克嘛,伊朗核问题也不在话下。吓!

  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一个精神院落。这样的精神院落越多,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就越丰富,越厚实。院落之外,总有酒徒作态、痴汉打滚,这很正常,从反面说明了院落之所以为院落。他们巴不得院落里有人出来去责斥他们呢,因为这样一来他们也就有了纠缠下去的理由,进而在纠缠中把酒徒洗刷成圣徒,把痴汉洗刷成好汉。其实他们有这个心意也不错,但我们没有时间去陪着。我对全国各地的学生转述了美国一位传媒大王的名言:“所谓伟大的时代,也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大家全都听懂了。

  毕竟秋雨先生借散文出道,尽管无心插柳,心不在曹,但对传统封建文化还是心领神会、独步天下的。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一个精神院落。这里秋雨先生阐述了他理想的精神院落的构成和优越感,但是秋雨先生不要忘了,金字塔也就是一个祭坛而已,还是建立在地面之上的,你再怎么精心编织你的权力关系,也不能将社会拉回到封建社会“门生”走狗的时代。至于秋雨先生信奉的美国那位传媒大王的名人名言,难道后半句话不是说给先生你的吗!你的学生全都听懂了,他们听得懂你的感慨——迷魂药用意了吗!?既然院落之所以为院落,既然院落内的贵族那么地高人一等,视院落之外的人为酒徒、痴汉,那么院落之内的圣徒笔力千钧又有何用,难道“气的嗷嗷叫了”就是他们的“嬉笑怒骂十八般武艺都操纵自如,谁也不会有招架之力”的莽汉功夫,难道就是“嗷嗷叫了”之后的“全都扭转脸一声不吭了”。秋雨先生真是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古今第一“圣贤”呐。恕我冒犯,秋雨先生“嗷嗷叫了”用词不当,难道如此高雅的精神院落之内还要豢养成群结队的看家护院的鬣狗不成?让人气馁了不是!

  余秋雨的感慨还有很多,信也附在后面,都是些经不起推敲的八股教案。只是感慨中有一句话还是经得起推敲的:我在1989年夏天仓促离国后到第二年才回来,那时的社会气压使我不得不劝学生暂停创作而转向教学。看清楚了,我们可爱的余秋雨老师多会见风使舵!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培养了学生随机应变、见机行事、明哲保身之投机钻营之权术。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66

积分

农民

6
发表于 2007-10-13 17:24 |只看该作者
人可以无耻,但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66

积分

农民

7
发表于 2007-10-13 17:26 |只看该作者
这哪里是教授
我看根本就是叫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66

积分

农民

8
发表于 2007-10-13 17:27 |只看该作者
如果他老人家今天还能够晨勃的话,我一定不会奇怪。。。。
粉好粉强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66

积分

农民

9
发表于 2007-10-13 17:27 |只看该作者
真J8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66

积分

农民

10
发表于 2007-10-13 17:28 |只看该作者
2B青年欢乐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juventuswz 该用户已被删除
11
发表于 2007-10-13 17:28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66

积分

农民

12
发表于 2007-10-13 17:31 |只看该作者
天涯在8da的眼里,算个毛啊
只有8da,才是万能的8d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olocat 该用户已被删除
13
发表于 2007-10-13 17:31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66

积分

农民

14
发表于 2007-10-13 17:43 |只看该作者
o yea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1

好友

2万

积分

大和

15
发表于 2007-10-13 17:45 |只看该作者
欧锦赛预赛 英格兰VS爱沙尼亚菠菜http://hf.8da.org/bocai/b.aspx?id=621
仅仅20分钟,孔卡就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巴甲MV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好友

5万

积分

光明执政官

16
发表于 2007-10-13 17:53 |只看该作者
叫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皇太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17
发表于 2007-10-13 18:09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八达网    

GMT+8, 2025-11-23 05:1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