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67059
- 帖子
- 15
- 积分
- 66
- 阅读权限
- 10
- 注册时间
- 2007-8-17
- 最后登录
- 2007-9-5
- 在线时间
- 12 小时
|
要认识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读一个人信上的文字,或者和信有关的东西。对余秋雨先生真实身份的验证,是我读了秋雨先生不久前公开的《十七年前的一封信》的说明。这个说明完整地托出余秋雨先生“君子中的小人”面目,其对官场权力运势手法的应用简直让人目瞪口呆,拍案称奇。余秋雨为什么会因一封信写出这么长的感慨,如果我猜测的不错,他的这个叫王超的学生可能又有“进步”了。学生进步,老师欣慰,也是人之常理,感慨赋诗,自然也不为过。但是通读全部文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很明显,余秋雨悄悄伸出如来神掌借机为他所有的学生以公开的方式下了套子,为所有他的学生带上“师道尊严”的枷锁,并且将“师道尊严”搓成一股恶劣之极的鞭子,抽打那些对其批评的人们,无疑,他的学生们走出校门仍逃不过秋雨先生将他们视为鞭子中的一根纤维的命运。秋雨先生的迷魂大法真是手法辛辣、老道之极。
我的学生遍及全国各省,他们由于受过艺术学院极富人文气息的校风薰陶,大多个性鲜明、才华横溢,而且往往比其他高校的毕业生更具有表达能力、感染能力和公关能力,更适合担任行政领导,其中有不少确实也已担任省、部级的主要文化官员很长时间。
先生桃李满天下,可喜可贺,作为老师、校长,秋雨先生特别强调了极富人文气息的校风,也就是说,自己领导的好,所以学生大多个性鲜明,才华横溢。但是秋雨先生不容置疑下了断语,往往比其他高校的毕业生更具有表达能力,感染能力和公关能力,敢情秋雨先生领导的上海戏剧艺术学院是培养公关小姐的院校啊。怪不得其他高校没你的学生才华横溢,个性鲜明!接下来,秋雨先生借夸耀学生能力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更适合当领导,并且有不少学生当上了省、部级领导。这哪是什么艺术学院,分明就是中央党校。看来,秋雨先生真是大才小用了,不给个省、部级以上的领导当当,秋雨先生不叫屈喊“苦”,干文化副业泄愤,真不是余秋雨先生了。用意何在呢,无非说给学生们听的罢了,你们的能力是我给的,当官了,不要忘本,没有我领导的校风的熏陶,你们可能去爬格子、写剧本了呢。呵呵,学生们的副业搞的也很不错。
那么多年过去,我与他们之间,已从师生关系变成了朋友关系。但师生关系还在隐隐约约地起作用,他们几乎没有一个会不听我的话,违背我的意愿。如果稍有违背,就会受到其他学生的指责。
在这里,秋雨先生把师生关系递进到朋友关系,高明啊。大家知道,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不会因此将师生关系丧失,余秋雨不会不明白,师生关系在学校具有某种确定的制约力,但要让师生关系长期起作用,并且使学生“听话”,不违背老师意愿,就要用另一个关系承载,延伸,那就是朋友关系。像古代的官宦作派一样,视学生即门生。我不知道当下戏剧界,有哪些有艺术成就的艺术家是余秋雨培养的学生,显然,余秋雨先生不是在对他们说话,或者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他们,不知余秋雨先生能否例举那么一两位,相信这才是大家感兴趣的,能够相信先生教育方面的专业能力。只是余秋雨和他的学生们不要忘了,学校是国家的学校,是纳税人的钱供养的,不管取得哪方面的成就,都是社会的。秋雨先生所说的他们几乎没有一个会不听他的话,违背他的意愿,如果有一个违背的,哪怕“稍有”,都会受到其他学生的指责。呵呵,余秋雨哇,好厉害,好工夫,用泥塑造了那么一批听话的泥人,有一个“稍有”的,看吧,我的其他学生能放过你吗?踏上一万只脚,永世不得翻身。
在此请教秋雨先生,我的儿子不听我的话,不是“稍有”不听的程度,是不听话,传我你万事修来的“人治”葵花宝典,我喊你万岁!喊你——东方不败,一统江湖!
这当然并不妥当,但他们觉得我是一个好老师,有资格享受中国传统师生伦理的呵护。他们的听话有一个最雄辩的证据,那就是,近十年来我受到几个奇怪文人的诽谤,有不少传媒卷入,我的那么多笔力千钧的学生从一开始就气得嗷嗷叫了。他们如果出手,嬉笑怒骂十八般武艺都操纵自如,谁也不会有招架之力。但我一声令下:“不准与精神病患者厮磨”,他们也就全都扭转脸一声不吭了。我的很多学生已是名教授,他们也有了几代学生,其中有两位曾经对我说,能不能发动他们几个低班的顽皮学生在报刊和网络上与那些诽谤者过过招?我立即喝止,说不能让年轻人在过招中学坏。
作为老师,享受中国传统师生伦理的呵护无可非议,我想不仅中国有此传统,外国也不例外。但是我们的余秋雨老师拿学生当猴耍,当原子弹,氢弹,核武器,那就不地道了。秋雨先生难道不知道领袖关于纸老虎的笑话吗?还笔力千钧,还嗷嗷叫了,还“嬉笑怒骂十八般武艺都操纵自如,谁也不会有招架之力。”秋雨先生所说的是煞笔,还是二百五,你一句文人的脏话就让“他们也就全都扭转脸一声不吭了。”呵呵,我还以为青出于蓝胜于蓝,秋雨先生培养了一批更“鲁迅”更“匕首”的铮铮铁骨的学生呢?原来都是脑子长在老师身上的银杆蜡枪头罢了。
既有那么多笔力千钧的学生,何必又提到徒子徒孙呢。我想,有一个鲁迅式的学生过招捍卫秋雨老师的“师道尊严”也就足够了。秋雨先生难道这点都不明白,看来,也只能文化苦旅了。这也说明,秋雨先生修养到家了,打群架的势力简直可以灭掉一个国家,如果可以的话,比如联合国允许秋雨先生做美国总统,伊拉克嘛,伊朗核问题也不在话下。吓!
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一个精神院落。这样的精神院落越多,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就越丰富,越厚实。院落之外,总有酒徒作态、痴汉打滚,这很正常,从反面说明了院落之所以为院落。他们巴不得院落里有人出来去责斥他们呢,因为这样一来他们也就有了纠缠下去的理由,进而在纠缠中把酒徒洗刷成圣徒,把痴汉洗刷成好汉。其实他们有这个心意也不错,但我们没有时间去陪着。我对全国各地的学生转述了美国一位传媒大王的名言:“所谓伟大的时代,也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大家全都听懂了。
毕竟秋雨先生借散文出道,尽管无心插柳,心不在曹,但对传统封建文化还是心领神会、独步天下的。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一个精神院落。这里秋雨先生阐述了他理想的精神院落的构成和优越感,但是秋雨先生不要忘了,金字塔也就是一个祭坛而已,还是建立在地面之上的,你再怎么精心编织你的权力关系,也不能将社会拉回到封建社会“门生”走狗的时代。至于秋雨先生信奉的美国那位传媒大王的名人名言,难道后半句话不是说给先生你的吗!你的学生全都听懂了,他们听得懂你的感慨——迷魂药用意了吗!?既然院落之所以为院落,既然院落内的贵族那么地高人一等,视院落之外的人为酒徒、痴汉,那么院落之内的圣徒笔力千钧又有何用,难道“气的嗷嗷叫了”就是他们的“嬉笑怒骂十八般武艺都操纵自如,谁也不会有招架之力”的莽汉功夫,难道就是“嗷嗷叫了”之后的“全都扭转脸一声不吭了”。秋雨先生真是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古今第一“圣贤”呐。恕我冒犯,秋雨先生“嗷嗷叫了”用词不当,难道如此高雅的精神院落之内还要豢养成群结队的看家护院的鬣狗不成?让人气馁了不是!
余秋雨的感慨还有很多,信也附在后面,都是些经不起推敲的八股教案。只是感慨中有一句话还是经得起推敲的:我在1989年夏天仓促离国后到第二年才回来,那时的社会气压使我不得不劝学生暂停创作而转向教学。看清楚了,我们可爱的余秋雨老师多会见风使舵!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培养了学生随机应变、见机行事、明哲保身之投机钻营之权术。呵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