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67189
- 帖子
- 4416
- 积分
- 3078
- 阅读权限
- 50
- 注册时间
- 2012-12-6
- 最后登录
- 2015-6-20
- 在线时间
- 897 小时
|
满15岁之后我要退出少先队了,岐山找我谈话,让我写申请,申请加入共青团,但我的注意力却被小学没有的篮球、足球、排球所吸引,以致我最终和共青团擦肩而过。这件事让岐山至今耿耿于怀,数次见面都跟我一再提起,而这一步之差,对我的后来也影响深远。
1964年秋,我考上了第二志愿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这所学校解放前就有了,曾有许多名人在这里上过学,但我记不得了。只记得有一年校庆日,王光美来了,我还跟她一起合了影。从三十五中走出来的如今最有名的大约就是王岐山了,当今的中国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常委。当时他还是我初二时的辅导员。
当时许多中学都是男女分校的。西城区内的四中、八中、三十五中等都是男校。据说在充满阶级斗争的年代,为保卫祖国、建立强大的中国军队,就必须保留这种男女分校的教育传统,以男校为主要兵源地。我的母校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就是一所典型的男校,而与我们一墙之隔的二龙路中学则是男女混合的学校。
当时我们第三十五中学被一条胡同分成了两个校区,北边是老校区,一座解放前的小红楼为其标志。初一时我就在老校区上课,校办也都在老建筑区中;南区则都是新教学楼,还有一个大操场。五层高的新楼从初二到高三,一个年级占一层楼,每层的中间有十个教室,楼层的两端是教员室、实验室、图书馆等。
每到下课,上千人挤在楼道和楼梯间中,很是热闹。男校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除了教员室之外,没有女厕所。学生们可以闻到味就进,不用担心走错了门。
新学年开学的第一课,就是讲语文课中第一篇文章《梁生宝买稻种》,里面有个人物叫“任老四”。讲到“任老四”这一段时,老师提问了我,也刚好这个班只有我一个姓任的。于是“任老四”就在同学们相互都还陌生、彼此叫不出名字的时候,成了我的外号。
至今也许有许多同学已记不清我的大名,但一定还记得我“任老四”这个绰号。如今仍和我保持联系的许多同学也都亲切地称呼我为“老四”,这让一些圈外人误以为我是在家里的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其实,班上的每个同学都在课堂中的某个时刻被起过有特色的外号。许多外语单词也都成了同学们的“名字”,如“橘子”“猪”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