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网

标题: 说公知,七八十年前就是鲁迅郭沫若这些人吧 [打印本页]

作者: 别愁BloodBrood    时间: 2013-6-14 19:22
标题: 说公知,七八十年前就是鲁迅郭沫若这些人吧
本帖最后由 别愁BloodBrood 于 2013-6-14 19:28 编辑

那时候虽然没有微博,但是吵起来不下于今天的孔庆东李承鹏们。
新月社 太阳社 创造社 雨丝 互相攻击,后来珙产黨又弄了个左联
基本上把爱闹腾的都收编了,就连鲁迅也被诬蔑说收了XX党闪着金光的卢布,

这应该是五美分的原型了吧,不过有些应该只是带路党,不像李大钊那些是有编制的
作者: lost-star    时间: 2013-6-14 19: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N-pow).hjj    时间: 2013-6-14 19:42
楼主能不能不要把鲁迅和郭沫若放在一起?
作者: 我不是大米    时间: 2013-6-14 19:43
楼主能不能不要把鲁迅和郭沫若放在一起?
作者: [t.h]zhw    时间: 2013-6-14 19:43
档次差的太远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作者: 键盘上的shuai哥    时间: 2013-6-14 19:45
郭公讳沫若,蜀中乐山人也。初名开贞,后自改之。父朝沛,乐山贾人也。家殷实,  无虑饥寒。沫若幼聪敏,诸学无不通。年十一,即能诗,蔚然可观。其诗尝曰:高格自矜  赏,何须蜂蝶谀。乡人以为神童。  沫若少有才名,人皆不及。年十六,游学成都,性甚疏狂。时聚朋类,白日纵酒,信  口吟章,亦以狂生闻。  年二一,涉东瀛。尝恋倭女佐藤氏,呼为“安娜”,与同居焉。沫若素喜西学,博极  群书,宏然大观。年二七,得《凤凰涅盘》,时以为嘉。年二八,辑诗集,曰《女神》,  名遂轰然。  沫若与郁达夫、田寿昌善,相约回沪,结创造社,行杂志文艺。周年,社废。佐藤氏  携子去。沫若甚苦焉,遂信马列。  北伐起,沫若从戎,授参军。民国四年,授广东中山劝学司。南昌之变,沫若中途随  军,始入珙产黨。武厉帝疾之,缉焉。沫若亡入东瀛,研甲骨文,著述颇丰。  倭军侵华, 沫若归国。著《战声集》。传檄天下,振呼抗日。沪淞之败,沫若身赴武  汉。长沙陷,赴重庆。  皖南之变,国人谴之。沫若作杂剧《屈原》,褒屈子之高洁,诟宋玉之无行。一时争  相传焉。  倭寇降,内战复起。沫若乃集会党人,呼吁民主。国民党禁之甚严。民国二十七年,  沫若身赴莫斯科。无何,归,途歌“于今北国成灵琐,从此中华绝帝王”;诣太祖,复歌  “以吾皇之意见为意见”。遂宠于太祖。建国元年,使于布拉格。  我朝初开,授以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  沫若常侍太祖左右,甚得帝心。言必以阶级,歌必以太祖思想。常以人前高颂太祖诗  词,以为荣耀。时反胡风,则诟胡风;时倡跃进,则歌跃进。是以仕途亨通,一时无双。  然其文华诗词,与其少时,判若两人矣。时人皆畏而耻之,以为弄臣。  太祖尝御书一联,误书讹字。帝本不以为意,沫若辄曰:“此即吾皇革命之豪情也。  ”太祖文不以标点,沫若辄曰:“此即吾皇不羁之明证也。”呜呼,幼笑蜂蝶之谀、长慕  凤凰浴火者,一朝庙堂,奈何谄佞至斯哉!  文革起,沫若甚惶恐,乃思自焚其文稿以避祸。方数月,表忠心颂文革数焉。然祸犹  加之,二子死于红祸,至周文正公护持,祸始稍弭。沫若初党林彪,彪窜死,则媚江后。  尝于万人前曰:“吾以陋诗献圣母皇后。”丧爱子而不敢痛,犹摇尾于凶徒之前,以今日  量之,亦可怜矣。  太祖崩,文革罢,江后之党幽闭。沫若乃诗以“还有精生白骨, 自比则天武后,铁帚  扫而光。”人多耻其反复,言辄唾之。  改革元年,卒于京。谥为“文丑”。以其章奇藻丽,故曰文;以其谄佞无行,故曰丑  。  论曰:沫若少有才名,博学多闻。观其诗文,实乃大家。奈何以李、苏之才具,蹈贾  、和之行径!其尝曰宋玉“无耻文人”,由今观之,岂独宋玉无耻哉?!先哲尝曰:文人  当远政治。以沫若观之,信夫。
作者: £单翼の天使    时间: 2013-6-14 19:48
七八年钱,都是20岁左右都成名了
作者: 官人我还要    时间: 2013-6-14 20:46
楼主能不能不要把鲁迅和郭沫若放在一起?
作者: 别愁BloodBrood    时间: 2013-6-14 20:51
《两面光辉的旗帜》——鲁迅和郭沫若的斗争和友谊
         作者:夜雨一江

       鲁迅和郭沫若都是新文化的风云人物,更是我国革命文艺运动两面光辉的旗帜。
       近年来,我从一些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的文史中,查到一些他俩交往的趣话,感到很受教育。他们生前,也曾有过相交、相见的愿望,可惜却未谋一面。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鲁迅和郭沫若在文学上的主张和政治态度的不同,他们之间发生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
   1928年初,后期创造社的几位干将冯乃超、李初梨等,为了推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竟然将鲁迅当成了绊脚石。他们以《艺术与社会生活》等文章,向鲁迅发起了猛攻。
      猝不及防的鲁迅开始有点莫名其妙,因为他刚从广州到上海,目的之一便是与创造社组成联合战线。
      鲁迅也不甘示弱,先后写出了《醉眼中的“朦胧”》《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等文进行回答。在论战中,创造社元老郭沫若亲自操刀,用杜荃的笔名,发表了《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一文。其中写道:“鲁迅先生的时代和阶级性,就此完全决定了。他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反革命。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命人物。以前说鲁迅是新建过渡期的反革命分子,说他是人道主义者,这是完全错了。他是一位不得志的法西斯。”
      郭沫若的笔调相当刻薄,对鲁迅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并且试图以此宣判鲁迅在中国文坛上的“死刑”。
   鲁迅当时并没有回击。
      1929年5月22日,鲁迅应邀在北平燕京大学国文学会演讲中说:“至于创造社所提倡的,更彻底的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自然更不是一个题目。。。。郭沫若的《一只手》是很有人推为佳作的,但内容说一个革命者革命之后失去了一只手,所余的一只还能和爱人握手的事,却未免失得太巧。五体,四肢中,倘要失去其一,实在还不如一只手,一条腿不便,头自然更不行了。只准备失去一只手,是能减少战斗的勇往之气的,我想,革命者所不惜牺牲的一定不只这一点。《一只手》也还是穷秀才落难,后来终于中状元谐花烛的老调。”
      到了1932年8月,鲁迅在《上海文艺之一瞥》的文章中,骂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于1931年的上海《文艺新闻》上。(而我写的《谍海五重奏》的主人翁袁殊,就是《文艺新闻》的创刋人。)
     鲁迅的评价,受到不少人的赞同。
     郭沫若当时正在日本流亡,读了文章后大为光火 ,于是,他写了一篇长长的《发端》,用挖苦的语言狠狠地回敬了鲁迅:“我们鲁迅先生的确不愧为是绍兴人,他的一支笔实在有点刀的风味。”“脑中记忆绞线”,“阿Q逻辑”,“文坛总司令万岁!”等等。
     但是,随着左联的成立,鲁迅表示他要与郭沫若团结一致对敌。他主动写信给在日本的郭沫若,赞扬他能站出来写文章,同时提醒他要设法避开反动当局的注意。
     郭沫若也把自已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历史箸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请李一氓转送给鲁迅,鲁迅阅后作了很高的评价,说郭沫若有伟大的发现。路子对了,值得大家师法。
     不久,鲁迅就他同郭沫若的关系作了如下总结性的说明:“例如我和矛盾,郭沫若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上海出现了万人空巷的悼念活动,包括那些曾经和郭沫若一起反鲁迅的创造社的成员,也被鲁迅崇高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纷纷举行哀悼。
     正在日本的郭沫若连夜写了《民族的杰作——纪念鲁迅先生》的悼文,指出鲁迅的死,是“不可测算的重大损失”。接着,他又用日文写了《坠落了一个巨星》的悼文。两篇悼文都给鲁迅以高度的评价,表达了他对鲁迅的崇敬之情。
     后来,郭沫若又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感叹道:“这两位大师,在生前都有可能见面的机会,而没有见到,而在死后却同样以他们的遗著吸引了我的几乎全部的注意。”
     郭沫若说“鲁迅生前骂了我一辈子,但可惜他已经死了,再也得不到他那样深切的关心了;鲁迅死后我却要恭维他一辈子,但可惜我已经有年纪了,不能恭维得尽致”。
  11月3日,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日华学会举行悼念活动,郭沫若也匆匆赶到现场,题写了一副对联:
      方悬四月 叠坠双星 东亚西欧同陨泪
      钦诵二心 憾无一面 南天北地遍招魂
    郭沫若在悼念会上高喊:“中国之伟大人物,过去人都说是孔子,但孔子不及鲁迅。”并且还一个劲地呼喊:“大哉鲁迅!鲁迅之前未有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1937年郭沫若由日本回国,他先后写了三首悼鲁迅的诗:
     《和鲁迅》(1937年):
     又当投笔请缨时,
     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泪血,
     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
     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努力,
     同心同德一戎衣。
    《再和鲁迅》(1947年):
    成仁有志此其时,
    效死犹欣鬓有丝。
    五十六年余鲠骨,
    八千里路赴云旗。
    讴歌土地翻身日,
    创造工农革命诗。
    北极不移先导在,
    长风浩荡送征衣。
   《三和鲁迅》(1957年):
    二十年前国难时,
    中华命脉细如丝。
    盟刑白马挥黄钺,
    誓缚苍龙树赤旗。
    大业全凭三法宝,
   《长征》不朽七言诗。
    卢沟桥上将圆月,
    照耀农民衣锦衣。
    郭沫若还写了二十多篇文章对鲁迅大加褒扬,顿时成为拥护鲁迅的主将。
    在“文化大革命”中纪念鲁迅时,郭沫若说:“鲁迅如果还活在今天,他是会多么高兴啊!他一定会站在文化革命战线的前头行列,冲锋陷阵,同我们一起,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踏出前人所没有走过的道路……”
    周恩来总理对鲁迅和郭沫若,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高度的评价,他说: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病逝。在他病逝前几天,周扬到病房去看他,并称赞他是“新中国的歌德”,郭沫若开心地笑了。
    在郭沫若之后,经历了思想解放的中国,再没有人为树立文化界领袖的做法,这是就是时代的进步。
  
作者: 重新做人    时间: 2013-6-14 20:52
熊大,快来开智啊,不得了啦,P民砸都觉醒了啊

作者: 官人我还要    时间: 2013-6-14 20:54
改革元年,卒于京。谥为“文丑”。以其章奇藻丽,故曰文;以其谄佞无行,故曰丑。
作者: PEPSIcola    时间: 2013-6-14 21:26
鲁迅那是死的早,难保不会变的和郭沫若一样
作者: 投诚组    时间: 2013-6-14 21:32
呵呵呵 ,要是现在的公知不造谣,逻辑上能自洽,除了喊口号能像鲁迅一样写出个一二三四来,我也认他们是条汉子
问题是这帮B会啥?

作者: lucky.左手剑    时间: 2013-6-14 23:07
郭沫若,也叫公知??????




欢迎光临 八达网 (https://www.8-da.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