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606
- 帖子
- 10548
- 积分
- 80246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5-7-10
- 最后登录
- 2015-6-20
- 在线时间
- 20167 小时
  
|
看了8da几个人对我的言论的反驳。我觉得真是弱爆了。 我并没有说"电影里没有含有价值观”
我说的很清楚,电影里一定是有价值观的,但是里面很难有什么真正深刻的东西,即使是一坨屎,一张卫生纸,一条内裤,都可以有包含她的价值观,而真正深刻的东西,肯定不是面向普通观众的。
中国古代有个叫李赤的人,在好几本杂记里出现过,据说颇有诗才,但是老是莫名其妙的掉进粪坑,后来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居然就掉进粪坑李赤就发表一通屎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对拦着他掉进粪坑的朋友痛斥,说他们“坏了好事”
价值观文化之间其实没有什么优劣之分,谁的强势谁就容易输出。其实我以前在8da谈李彪的电视剧《遥远的救世主》就谈过这个问题,说处于强势地位的人自然会产生强势的文化。并不是先有文化,后产生地位差别的。而是先有位置差别,再有文化差别。在8da呆久了,就觉得自己是老人,老在说轱辘话。
另外输出方和文化本身是否优秀关系并不大,关系大的是输出手段,中国处于盛唐时期的时候,不需要输出,别人自然就来学习,自然就来被输入。盛唐时期的皇帝们也没有说,我们要把大唐朝优秀的以儒家为基础的文化价值观。多民族和平的价值观输出的日本以及全世界。而是因为大唐朝有钱,诗歌文艺水平就是吊,绘画艺术水平就是吊,建筑工艺水平就是钓,不自觉的引得四方来学习。当代电影不是最好的价值观传播工具,而是最流行的价值观传播工具,说到好的价值观传播工具,随便一本书,网络上一个造谣帖,可能传播价值观的影响力都比电影大。
很多社会学家,梅尔什么斯基什么的种种,持有文化相对主义的看法,认为价值观是不应该对外输出的。我对各种社会学观念不发表看法。
我昨天举例孔孟朱程, 即使是这样的文化大家,文章具体推敲起来,很多都是说不通的,但是他们的特点是文采飞扬,所以一通歪理邪说,经过他们一说好像都说得通了 特别是孟子,在比喻方面是一把好手,我昨天说的老鸭生小鸭能看出仁,就是一例。文章的叙述者可不是像我一样嘲讽的语气。而是以很虔诚的口吻看待 从母鸭生小鸭看出圣人所说的仁,并且认为 ,此中有深意。故事看了很感人,但是完全经不起推敲。像我这样文采飞扬文章逻辑又字字经得起推敲的,在人类文化史上实在不多。
二爷提到亲戚在搞电影,我当然不可能真就去拍电影了,不过这是个有趣的话题,各位屌丝可以来谈谈,自己是否有想过拍什么样的电影。
我自己小时候到现在,有两类电影一直想拍,一是 重构历史价值观的和历史真实的大投资。二是极端状况下省视自己内心的小成本制作
第一类电影是10年前左右看特洛伊的时候产生的, 当时我看特洛伊的战争场面,觉得真实感机枪,相对而言,《英雄》之类的片子里的战争场面弱爆了,不光从真实感上不过关,我觉得从审美上也不过关,完全不能体现古代战场残忍的男人气质。
我当时就像,以后长大了要是有机会忽悠到钱,就拍一部《千里走单骑》一方面是重新翻拍古代的战争场面。一方面是通过千里走单骑的故事颠覆对三国人物的认知----我一直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单薄很像纸片人感到很不满意。
结果去年《关云长》出了,我发现那是和我构想的差不多的电影,虽然我对里面的武打和战场场面并不是很满意,对姜文的演技也不很满意。
但是仍然我觉得这是难得的一部里没有把观众当弱智的的电影,以后在华语电影上得地位会体现出来。很可惜,大部分观众是弱智。体会不出关云长电影的用心之处。
另外一种就是极端状况下审视内心的,说的不靠谱一点。唐山大哋震就是这种,但是拍着拍着就转变成了赚人眼泪的温情片了。这样也挺好,中国这种温情片太少,非常值得拍。但是我内心的范本是《狙击电话亭》 就通过一个电话停的场景一个电话,设置一些极端情况,让主人公不得不审视自己的内心,但是《狙击电话亭》的结尾让整个弱爆了。 关于审视内心的题材太多。最想拍的故事是老实学生杀人或者自杀的故事。但是这种电影太过文艺,虽然制作成本也不会大,恐怕不太好卖。
好在我也就是想想而已并没有真的要拍电影。
|
-
6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