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657
- 帖子
- 13786
- 积分
- 58059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5-9-22
- 最后登录
- 2015-6-20
- 在线时间
- 13092 小时
  
|
[中国篮球]死亡之组?我们只聊篮球好吗(上)中国VS希腊/德国
作者:张佳玮
??1 比赛的意义
顾拜旦先生以前说,奥运会重在参与。我们知道,他老人家是个理想主义者,他也许觉得,竞争的乐趣比比赛重要。据我所知,我身边的一些朋友也有类似的爱好。比如,他们错过某些比赛后,会耗一天一夜去下载来录象,一旦我打算提前告诉他们结果,他们就会对我怒目相向。
关于结果和过程,论争始终不断。在中国,我知道一些例子。比如“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出线”,比如“联赛为世界杯让路”。喊这些话的人,应该更喜欢结果。这种人最后一般都当了领导。根据我的经验,这些领导大多不很喜欢这种运动。
对一个现实主义者来说,如果你单纯的喜爱胜利的快感,最保险的方式是成为中国乒乓球迷。而如果,你只是单纯喜欢一项运动,大概你也明白,胜利和奖牌让人高兴,但那远不是全部。比如,我很知道,小组对局结果出来之后,以如今的中国,谈论如何与美国、希腊、西班牙争一日之雄长,也许还不如去计算如何对这三队放水、隐藏实力,然后死拼德国和安哥拉有意义。
只是,出线与否,除了对领导上有意义之外,对中国,或者我们这些看客,意义有多少呢?
我自然知道这是个功利时代,只是,我们既肯承认中国尚未真正拥有略施小计便能摘金夺银的实力,也许那些计算便会显得无趣而逼仄。至少这是奥运会,虽然大多数领导们都清楚重在参与是句大话,但看客在纸上谈兵时,至少还想理想主义一下:
每场比赛都是有意义的,也许和胜利无关,但至少,我还是希望,我们能从中获得纯属于这项运动的乐趣。
就是说,没有指标、出线、放水、裁判、领导这些东西。
死亡之组?我们只聊篮球好吗。
2 中国队
10连胜与斯坦科维奇杯后,中国队大致可以归结如下:
A 姚明不在时,易与王担纲内线。在防守端,易、王对禁区两翼有不错的保护,他们脚步迅捷,可以很好的控制对手的底线或翼侧切入。也因此,中国队的翼侧球员在防守时,往往采取控制中路、虚放底线,进而包夹的策略。
中国的三个组织后卫,刘炜长于利用掩护、球性、经验和节奏;孙悦则视野宽广、想象力卓越、意识出众,兼有身高;陈江华可以不依赖掩护便切过对手。在易与王搭档时,由于易的迅速和王的远射,他们的双高掩护和高低站位都很有威胁。此时,刘炜是最好的人选:他是球队的主要助燃器,依靠两个高大选手的掩护和突击在上线周旋。此时,翼侧的锋卫则主要负责拉开空间、空位远射,以及进攻未完成后的持球单打。
B 姚明复出的三阵,中国在防守端尝试过32联防,以及半场紧逼盯人。因了姚明在禁区的巨大威慑力,将他如王或易一般置于一侧,用来控制切入者便浪费了。他一旦稳守中路,与他搭档的易建联便被迫扩大活动范围。中国队的防守范围扩大,但代价是,先前良好的协防默契差不多得牺牲掉了。尤其是,对阵安哥拉时,对手频繁进行上线的轮转挡拆,中国队上好的底线和翼侧控制并无用武之地。
进攻端,很自然的,易置于高位掩护时,威胁并不及王大。中国队的上线掩护力度既减,翼侧45度单打、姚的单边要位然后横传弱侧的二人小组战、INSIDE-OUT成为主打。掩护既缺,孙悦、陈江华和刘炜之间差距大减,各有所长。而善用姚的掩护之后,锋卫的大幅度横切也增多了。
如果简单归纳则是:姚的出现,在防守端意味着易的大范围跑动、球队协防的重新调整;在进攻端则是球大量向内线活动、球权不再集中于易、王与刘三人之手。
由于姚明在FIBA匪夷所思的威力,很自然,中国的态势,会倾向于B。
3 希腊队
(重复一遍,我们不奢望能击败希腊,但出于对对手的尊重,我们必须想一下与他们对局的可能性。美国、西班牙亦然。)
回忆一件事:
2006年世锦赛,中国与希腊打了小组赛最后一战。中国开场以8比0领先,依靠连续跳投一度将分差扩大到10分以上,第二节,由于希腊严密包夹姚明,中国队的远射使分数一度领先至12分。
后来呢?
希腊队依靠凶猛的身体接触使中国队不断犯规,在防守端加大压迫使孙悦失误频频,希腊在11比23落后之后打出30比13的高潮,反超中国队5分进入下半场。第三节,希腊施展惯常的紧逼防守,完全控制中国队后场,单节打出26比6的高潮,利用抢断快攻完全击垮中国队。姚明全场仅得10分。希腊95比64血洗中国队。
和2006年的希腊比,如今的希腊有何变化?2007年欧锦赛后,大将尼科斯·查特基武雷塔斯退役,而这次,28岁的王牌中锋帕帕多普洛斯也未参阵。库佛斯和乌吉欧卡斯两个少年并未前来。他们的内线如今是1983年生的布娄西斯,以及小鲨鱼舒特萨尼蒂斯。
除此以外,这些奥林匹亚巨人坚如磐石,几乎一成不变。
1987年欧锦赛冠军队长杨纳基斯依然是队长。他依然强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希腊没有FIBA史上最恐怖的射手尼科·加利斯那种魔鬼,2007年欧锦赛,希腊最高得分手是斯潘诺里斯——而他如今在希腊后场甚至是帕帕卢卡斯、迪亚曼蒂迪斯、基西斯之后的第四号人物。
他们可以轻易摆一套206公分开外的巨人阵容,但2006年世锦赛半决赛,101比95击败美国的战例说明,想靠快速缴他们的枪几无可能。他们适应任何打法,因为他们人员之齐整多样,堪与西班牙、阿根廷相比。
帕帕卢卡斯也许依然是NBA之外最好的控卫;三届欧洲最佳防守球员迪亚曼蒂迪斯也许还是欧洲背身技巧最凶恶的锋卫选手之一;基西斯不知紧张为何物;斯潘诺里斯不必再费唇舌。舒特萨尼蒂斯已经减肥到150公斤;佛特西斯正在成为加巴约萨般的全面得分手。
而且他们全队都像斯巴达士兵一样,只知团队,对防守兴趣胜于进攻。
在落选赛上,他们没有因为帕帕多普洛斯的缺阵而有所失色:对黎巴嫩,对巴西,他们都展现出了欧洲冠军的素质。他们的稳定来自于对内线的进取:他们有一群长人射手,不错,但他们的进攻从来没有意大利那样幻漫的三分雨。大范围拉空后的挡拆内切,翼侧挡拆后切入,1-3-1落位后给舒特萨尼蒂斯的单打,两个内线从罚球线开始的彼此掩护空切。他们的每次掩护或挡拆最后都以内切结束,高个头、切入分球的眼明手快和内线的快速走位,让他们效率极高。
最可怕的则是他们的防守。对黎巴嫩,不止一次,球刚落入篮筐,他们便开始对对方底线球施压。对方球刚过半场后,单人压迫,双人包夹,断球快攻。2006年的事例犹在目前:他们可以像1992年的梦一队一样,让你过不了半场。
对中国来说,进攻时的困难集中于以下部分:希腊惊人的施压力度,可以轻易压迫中国队除了陈江华外所有的外线球员。将球传给姚明将是第一课题。他们的身高和协防力度是为FIBA而生的:如果指望靠快速传球击败他们,美国队的殷鉴在前;而打慢节奏,他们也许就是世界最强。
对中国队唯一有利的是:相比于意大利、安哥拉式的三分轰击,中国队对利用内切来捅刺内线的队伍,也许还稍微自如一点。两个NBA长人和一个前NBA长人,如果胶着于内线的拼斗,希腊以方寸短传来维持的内线得分潮也许难以为继。
于是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避免被希腊的压迫快攻摧毁。
与希腊队作战必然有巨大的体力消耗。2005年欧锦赛决赛,德国21次失误。2007年,西班牙依靠双后卫的杰出摆脱能力在控制住希腊人。幸而,在中国队缺少姚明的比赛中,中国球员处理球的简洁度比2006年有了提升。这也许有利于中国队落入希腊队的封锁,而能够更多的把球交给姚明。由于帕帕多普洛斯的缺阵和舒特萨尼蒂斯的稚嫩,强攻内线的消耗战、快速准确的转移和快速回防拖入阵地战节奏,以及防守端持之以恒的注意力,是和希腊漫长拉锯战所必需的——虽然实际上,我们所追求的,也许仅仅是比2006年晚一点投降。
4 德国队
克里斯·卡曼来之前,德国真的不那么妙。
就在2008年6月,33岁的菲墨林还没赶去德国训练营,而鲍曼教练只得继续等候着他。没有法子:很遗憾,德国就是支一人球队。2005年他们依靠诺维茨基单人带队成为欧洲亚军,已经是这套模式的颠峰。对他而言,问题在于,国家队固然有加雷特、格林尼这样进攻端技术全面的家伙,也有奥库拉贾、菲默林这样的防守干将——但他们往往只擅长攻与防其中的一样。
德国队沿袭着鲍曼教练一向以来的策略:内线以高度压制禁区,进攻端强调耐心和高效率的传球,在胶着时依靠诺维茨基解决问题。诺维茨基在各场合都承认,他希望他的球队能坚持强硬的防守,多找快攻机会,半场进攻中以突破分球给外围射手为主。如果罗勒和格林尼手足够热,诺维茨基就能有更大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
但帕斯卡尔·罗勒已经老了,哈曼、格林尼都不是伟大球员。德国有引渡外籍球员的传统,但布拉德利不提,尼日利亚来的奥库拉贾和菲墨林一样33岁。他们只有诺维茨基。2001年欧锦赛第四名,2002年世锦赛季军,2003年欧锦赛第9,2005年欧锦赛季军,2006年被美国轻松扫灭,2007年欧锦赛八强:德克兴则德国兴,德克亡则德国亡。
甚至,鲍曼只能指望在多伦多猛龙试训的贾格拉能出点力了。理由只是“他有高涨的自信。”
但克里斯·卡曼一来,情况变了。
德国惯用的1-2-2落位,对内线的倚重无以副加。罗勒更多是个穿梭引渡的连接者,格林尼和哈曼在外围偷远射:他们连助燃器都算不上,只是摇旗呐喊的人物。诺维茨基从禁区外围到三分线外的全方位进攻是真正的拳头。而卡曼的到来,给他提供了一些好东西:菲墨林终于可以告老,奥库拉贾可以安心退役。德国有人在防守端为德克分忧死站三秒区,而后在进攻端在内线吸引包夹了。
具体范例,内可参考1999-2000季胡卫东初获唐正东,2007-08季,科比乍得拜纳姆之后。巨人甚至不需要干什么,就可以让比赛变得容易。
但对中国来说,好消息在于,卡曼的到来仅仅是补强了德国的弱点,但并未使德国脱胎换骨:他不是帕帕卢卡斯或加索尔。卡曼终究是个棋子,他不能改变德国某些主力的苍老、打法的陈旧,以及一人球队的本质。对波多黎各时,德国队的后场依然有数目不低的失误。很可能,德国的后场是小组赛里和中国队差距最小的一队(他们甚至没有安哥拉人的速度和爆发力)。
如果德国无法用希腊、美国式的强压迫击毁中国后场,那么,中国或者可以和德国进入阵地战。而在这种时候,我们知道,姚明和外围射手们会让世界所有对手都感到不那么轻松。而在防守端,诺维茨基并非真正的重点——也因为无论如何防守,中国都无法完全克制他。真正令人心寒的是哈曼、格林尼、加雷特和罗勒们。他们惯于浑水摸鱼的乱中取胜。
幸而,除了诺维茨基,德国队整体并不擅长扩大范围的作战。他们的进攻非常依赖1-2-2落位后的翼侧传递,除了诺维茨基与罗勒的弧顶挡拆外,他们鲜有来自弧顶的攻击。中国队并不很怕来自翼侧的攻击:无论姚在与不在,除了诺维茨基,中国队并不至于被其他人击晕。
两支战术都并不精练、防守也不够压迫的队伍,到后来会流于王牌球员无限力量的展示,即,姚和德克得分表演。事实可能会很有趣:姚与德克的得分数据会相当触目,但胜负手却并非他们——而是双方如何在摇旗呐喊的同时,遏止住对手的助燃器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