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5153
- 帖子
- 1170
- 积分
- 4979
- 阅读权限
- 50
- 注册时间
- 2006-7-27
- 最后登录
- 2015-5-12
- 在线时间
- 2722 小时
|
——————————贰:总有一种力量可以救赎———————————
如果在中国这片伟大而辽阔的土地上,再次经由某位同样伟大的领袖人物振臂一挥,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波及全国的、诸如“反右”、“文革”等性质的政治运动,在以催枯拉朽之势扫除一切牛鬼蛇神的红色横流中,你不幸被“确定性质”,只能带着少的可怜的随身物品被流放异地他乡,接受改造。
身为一个影迷,你会在你拥挤不堪的包裹里塞进哪一部影片的拷贝?这个问题我曾经认真的思考过,原因大概是少年时代读了几部张贤亮先生基于自身在中国一系列政治风波中的苦难经历,而写作的带有批判、反思性质的文学作品。
你一定要思考清楚,这个影片的重要性在于拯救你的生命和灵魂。
当你在没日没夜的接受批斗,甚至承受残暴的肉体上的打击时,巨大的屈辱和痛苦已经令你不堪承受的时候,它里面蕴藏的力量足以让你放下手中用来了断残生的绳子。
当你夜半十分在牛棚的草铺上醒来,为这一切遭遇而陷入无比的悲愤和冤屈时,在那几乎要精神崩溃的危险时刻,它里面蕴含的智慧又不至于让你在一夜之间变成一个自言自语又哭又笑的疯子。
当你怀念已经下落不明、或者是在另一个地方承受苦难的爱人时,想念几个已经沦落为城市里四处流浪、吃百家饭的野孩子时,你的心疼的象铁锤在猛烈敲击的那一刻,它里面浓缩的哲理能象一针强力的镇定剂或者麻醉剂一样,令你挂着泪水却安然的入睡。
当你面对一个曾经亲密的朋友,一个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却在运动中扭曲了变异了人格,成为一个疯狂的迫害你、揭发你,类似偏执狂一般的人物时,这个影片能够给你带来大海一样宽容的信念,面对这一切无耻的背叛和陷害,卒然临之而不惊,不动声色。甚至在几十年过后,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历尽劫波兄弟在,彼此动情的注视着,感恩对方的宽恕,接受对方的忏悔。
这部影片应该是什么样的?可以这么说,没有长达几十年的时间跨度,没有整个人生的智慧浓缩,没有对“友谊”、“爱情”、“背叛”、“宽恕”等词汇刻骨铭心的体验和传达,是不可能拥有这样巨大的、甚至是不可复制的精神力量的。
也许很多人会选择《教父》、《肖申克的救赎》等其它几部同样拥有伟大精神力量的巨制,但我想,和我一样,很多影迷朋友会选择这部美籍意大利导演赛尔乔·莱翁内倾其半生精力的心血巨制《美国往事》,英文名《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在漫长的未来岁月里,在度日如年的每一天,不管有没有条件去播放她,只要把她轻轻的拥在怀里,放在手上,深情的注视着她——那是我心中谁也无法夺走的信念。武装带、喷气式……什么都夺不走。
题外乱谈:也许极度自恋的美国人民看到这上述的文字,说不定又为生活在伟大的“美利坚合众国”而无比自豪了……也许会奔走相告“美国又一次拯救了世界,拯救了古老的东方大国”、“美国的电影工业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和未来”等等,甚至情不自禁的放声高歌《天佑美国》……上面的文字是根据中国现代历史虚拟的一个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又只限于电影,如果选择书籍,《毛选》和《庄子》肯定会是很多中国知识份子的首选,而不是《圣经》。
一个影迷兄弟的影迷爹哋曾经说过:《美国往事》,整个人生都在里面。
一个偷看了影迷爹哋收藏的录像带的初中生曾经说过:看完了《美国往事》,我仿佛一下子老了。
我有点欣赏这两句话:他们概括的真好。
有人喜欢把姜文执导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比喻为中国版的《美国往事》,我非常的不能苟同——那部电影固然是非常优秀的,但是就精神层次和艺术含量来讲,它不过是一剂感冒药,而《美国往事》是治疗癌症的。或者改编网上流传的李敖先生的话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前列腺炎,而《美国往事》是睾丸癌。
每次看这部电影,也许是受到面条在鸦片馆里自我毁灭般沉沦行为的感染,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想找一些麻醉品,这一次也是如此。不过像面条一样吸鸦片是万万不能的,贴近影片主题的洋酒洋烟家中又一时没货,于是点燃一根“芙蓉王”牌香烟,在一个玻璃杯中倒了满满一杯“衡水老白干”,尽量在沙发上躺的舒服一点…开始陪伴面条做一个三个半小时,却浓缩了整整一生的梦。
我知道,在这个梦结束的时候,我会在精神上褪掉一层皮,一层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磨砺出的今人麻木和浮躁的死皮……
总有一种力量可以救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