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八达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帝都暴雨 國镓气象局局长:风云3号卫星技术先进 我们没利用好

[复制链接]

2443

主题

3

好友

3万

积分

大和

低调高手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2 09: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核心提示:在凤凰卫视8月11日播出的《问答神州》节目中,接受独家专访的國镓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风云三号卫星的技术先进程度在国际上还是属于一流的,包括欧洲数字天气预报中心的主任都一直在用,而中国在数字预报和使用卫星的技术方面,还比较落后。

郑国光:没想到721北京暴雨那么大那么集中

自然灾害常用一种残酷的方式,告诉人类应该用怎样的方式生存和发展。2012的年7月21日至22日,一向干旱少雨的北京城遭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凶猛、最持久的一次强暴雨。灾害造成的损失触目惊心,使人们不得不正视灾害面前,城市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应急管理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而在这场暴雨当中,气象部门是否做足预警?未能全网群发预警短信,是缘于“技术障碍”还是“制度障碍”?在极端天气日益频繁的当下,气象部门应该如何走完“拉响夺命警报”的“最后一公里路”?带着这些疑问,我来到中国國镓气象局,采访了局长郑国光。

中国气象局大院位于北京的中关村南大街。7月21日晚,当暴雨滂沱之时,郑国光就坐镇于此。

记者:21号下午8点多的时候,你就在这里会商?

郑国光:我在北京市。

记者:晚上?晚上就在这?

郑国光:晚上在这。

记者:八点多在这,那个时候已经强降雨一段时间了?

郑国光:是啊,我差一点出不来。

中国气象局大院位于北京的中关村南大街。7月21日晚,当暴雨滂沱之时,郑国光就坐镇于此。

郑国光:已经在紫竹桥这,然后我的车就出不来了,回来我的司机硬闯出来,那个水漫到半个车轮以上了,那时候开始下了,两点多开始,最大的水。

记者:所以到了晚上8点半,还在这开会的时候就是紧急会商了?下得最大的时候,当时的预判是什么,有没有想过会这么严重?

郑国光:我们预报是暴雨,但是没有想到来的那么大,那么集中。我们预报是超过一百毫米,实际上北京区域下了,平均下了190毫米。

郑国光:北京三面环山 要准确预测天气很难

7月21日18点30分,暴雨预警从“黄色”升格为“橙色”。这是北京自设立天气预警制度以来,第一次发布暴雨橙色预警。此时,北京市区多座立交桥下已出现积水,交通被迫中断。根据气象专家的分析,暴雨预计将持续超过20个小时。

郑国光:那正好8点35分,我们和北京市气象局在连线,

记者:那你们会在这里提供北京气象局的一些什么建议吗?就是那天连线的时候,会商的时候,8点多钟?

郑国光:他这个会商就是说这个雨区,向何方面发展,这个雨还是增强还是减小,什么时候结束,这都要是相互在会上的。

记者: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就是很多人说,这次气象预报其实气象发布的,我觉得气象单位同仁还是比较早的,比较准确的,不过也有些出乎预料的地方,比如说您提到的,本来预测可能是平均100毫米,单上再加到190毫米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子的一个无法预料?

郑国光:出现那么大的暴雨,要做出这种准确的预测,确实这种技术是很难的。特别北京这地方,它有很多的影响因素,比如说北京市三面环山,就是说地形对天气气侯的影响,它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地形影响大一点,地形影响小一点?这就要预报员提前做出预测,非常困难。

郑国光:预警短信发布需要“绿色通道”

雨后,北京气象部门表示,北京市气象台最早在7月19日16点开始预报此次降水过程,21日9点30分至22日1点,连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2次,黄色预警3次,橙色预警2次。不过,很多居民并没有收到官方的预警信息,不少人仍然按照计划从事周末的街头活动,各种公共集会也没有推迟或者是改期。

记者:在早上会商的时候,您特别提醒,怎么样这些信息除了给炡椨部门之外,给公众,我们后来是采取怎么样的手段,将这些蓝色预警,黄色预警和橙色预警及时的发布通告?

郑国光:一个通过广播,通过手机短信,而且北京市我们有很多的显示牌,就是显示屏,把这个暴雨的信息发布出去,电视,电视的方式,就是多种方式。

记者:但是有人说,这次气象部门没有办法及时发布气象的短信预警,提出了批评,但是有气象部门就回应说,是因为技术的问题,什么样的技术的问题使得短信的预警没有及时的发布?

郑国光:我这手机短信要依靠我的运营商,电信运营商,就是说这个衔接上面,就要畅通,所以我们这个在这个时候,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反思,就是说我们那天,真正在第一时间发的信息,只有140万条,也就是常规的一些短信,所以这里面就是,如果按常规的短信去发这些预警的信息。

记者:只能到达140万人?

郑国光:是,这个我没有收到预警信息,但是我气象局有个职工知道这个信息,他7点钟才收到11点50分发的信息,用了7个小时时间,才收到这样的信息,所以这样的信息对气象这个特别突发性的气象灾害,是远不能满足要求的。

记者:我们是不是要进行一个审批程序才能够进行发布的?

郑国光:其实关键是要建立一种机制,按你这说,要经过一种审批手段,我觉得这对于这种突发性的灾害,是不可行的。

暴雨过后第三天,北京气象部门表示已和三大电信运营商制定了预警短信发布预案,今后对应不同等级的极端天气,将设置不同范围、等级的发布标准,面向全市发布的预警短信。

郑国光:气象台发了这种灾害预警,那这个绿色通道就直接到运营商,他就按照机制就立刻发布,第一时间。不要有任何中间一个环节: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到2015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0%以上。而郑国光真正忧心的,是信息覆盖的边缘群体,也就是所谓的“最后一公里”。

郑国光:我说三种群体,这种预警信息发布,尤为重要,第一就是偏远农。第二个区域就是工地,而且好多外来人员,这个居住都比较集中,说他们的防灾的能力,抗灾的能力,抗灾的意识都比较薄弱,但是同时又是这种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所谓的盲区或者薄弱环节,所以我们强调为什么要,预警信息要进农村,要进村入户,要进社区,要进工地,进学校,进企业。要提高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及时性。我们一直在努力,比如说我们这两年,发展的农村气象信息员。

郑国光:中国气象局没拿运营商一分钱

一场史上“最强暴雨”,不仅使得北京的下水道现出原形,也使得气象部门的服务理念与水平引起争议。当公众质疑群发气象预警短信,为何比垃圾短信还难之时,有人把矛头指向了利益。有媒体指出,原本属于公共资源的天气信息,不仅成为了运营商的盈利工具,也部分地成为了气象部门的额外盈利工具。在运营商和气象单位的论战中,有消息说,气象部门每年从运营商处得到的分成动辄数亿元人民币。

记者:那这样的收入是中央气象局收取的,还是各地区气象局收取的?收取来的这些费用,是不是确实能够保证进入了气象服务和气象费用?

郑国光:一个就是从我们内心来说,气象信息是公益性的,应该免费的。但是这种发布方式不在我手里,是在运营商手里,那运营商他作为一个公司,市场机制,他收取一些专门的信息费用,我觉得也可以理解。比如说如果你手机用户要定制每天要有专门的一些天气预报,我们也可以理解。

根据中国《气象法》规定,对于各类社会组织“通过传播气象信息获得的收益”,气象主管机构可以“提取一部分支持气象事业的发展”。据报道,一位从事天气软件开发的程序人员,因为在其程序使用了气象数据,就被气象部门找上门来,要求缴纳授权费。

记者:那怎么样去平衡这个商业的利益和普及气象的信息?

郑国光:比如说这是各个地方的气象台和运营商之间的,有些合同,可能有部分,30%,20%,40%来反馈给气象部门,具体的数字,因为中国气象局对这些气象问题,但中国气象局没有收取任何一分钱,那是下面他们运营商和气象台之间的一些关系,但是经常呢,老百姓会把定制日常的气象信息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给等同起来,这就就有很大的一些误解了,我认为气象灾害的预警,不能收任何的费用。我们也说,如果发现一个,我们要处理。

在网络上一份流传甚广的“职业声望排行榜”中,天气预报员入选了最不靠谱职业之列,与之对照,股评家也只获得了这项“大奖”的提名而已。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可以说是个世界性的现象。在中国,天气预报中的定性预报准确率超过了80%,而天气预报中的定量预报准确率则在20%左右。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天气预报是一项遗憾的事业,郑国光和他的同仁们也时常对此感到内疚和无奈。

郑国光:就是说我们预报员啊,很想报准,他经常报不准,这是我们很苦恼的事情。我们一直在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可是有一些对一些技术啊,认识啊水平啊,所以经常说是预报员总想讲,都是要讲真话,经常这个讲错话,所以说我其实如果大家都理解预报员的话,给预报员减轻一点压力,让他们全身心的来集中,怎么样提高预报水平。

郑国光:风云3号卫星技术先进 我们没利用好

郑国光:风云三号卫星的技术先进程度在国际上还是属于一流的。这个好多的包括昨天,欧洲数字天气预报中心的主任,他们一直在用我们的风云三号的卫星。

记者:有一些数据。

00:15:00

郑国光:放到全球数字天气预报模式当中去,可是我们很差劲的是,我们自己没有把它用好。

记者:为什么呢?

郑国光:我们在数字预报,把这个用卫星的技术方面,还比较落后于他们。

记者:是经验?

郑国光:不是,因为卫星要把这些数据怎么样,一个就是同化的技术,包括资料的叫做它有噪音,要有噪音去掉。不同的高度的大气的气航要把它反串出来,反串要放到数字预报模式里,要数字化,但是我们现在也可能最近也在开始要用,但是用的程度不如欧洲美国用得好。

郑国光:城市化进程加快 气象站被迫搬迁

除了卫星云图,气象员需要援引的数据还来自气象观测站。根据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的一致标准,百叶箱所在的气象站的空旷度须精确到其与障碍物的距离,不得小于障碍物高度的8~10倍。比如说,如果气象站周围有栋5米高的楼房,那气象站与它之间要留够40~50米的间隔。但是,随着城市迅速扩张与土地开发商用,许多地方的气象站被迫频频搬迁。而这造成探测数据的不连贯,也使得气候资料的可比性大大降低。

记者:有人觉得说,我们的气象部门是一个弱势部门,也就是说气象站虽然城市化的发展,气象站常常要搬迁,是不是确实有这种情况?

郑国光:很严重,我们这个改革开放以后,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气象站搬迁的,因为过去的气象站,我们选点都是在郊区,随着城市化的加快,那简直是,气象站变成城里面的中心了。这个矛盾特别深,但是你真正变成了城中一个,代表性又没有了。虽然你探测环境是符合要求的,但是周边,中间就是一个气象站,你代表的不是这个区域的气象状况,你代表一个城市某一点的状况,所以说我们要这个代表性的角度,我们也得要考虑搬迁,那么城市建设的角度,他希望你搬迁,只有这个两个结合点,结合在一起了,才能搬迁,否则的话,我们即使用法律来强制性的来保护探测环境,所以有的时候很矛盾。

郑国光:气象预报员年轻化趋势令人担忧

有气象专家说,天气预报不仅是一道数学题,更是一道语文题。每天天气预报里的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都不是运算的直接结果,而是值班预报员们讨论出来的。尽管计算机会运算出一个参考数值,但预报员们不会直接引用,还要综合参照自己的从业经验、历史同期气象情况、各种数据信息等,最后通过会商决定。

记者:就其实预报,除了有些数据之外,很重要还是经验,预报员本身的经验非常关键?

郑国光:经验是很重要,有些到关键的大的过程,大的活动的保障,好多气象台还把退休的老预报员请来,一起会商。

记者:所以我们现在是不是也遇到了预报员,人才不足的这个问题?

郑国光:说实话,现在的就我气象局长很担忧的就是预报员年轻化趋向很严重,经验,经验不足。经验不足他就是很多的预报员,这个时间长了,年龄大了,要他值夜班,确实是有很多一些困难,特别还有一些有家庭的有小孩的,也是值起班来也是很困难的,这个我也是预报员的家属,我爱人是当了11年的预报员,所以她一个人这个生活规律破坏了,实际上全家规律都破坏了。所以预报员,一个就是说在工作中,生活规律上受影响,预报的压力也很大,我们有个老预报员报了说北京要下雪,他下了班以后就抽烟,一包烟抽下去,在阳台上等着这场雪下来,一直到飘了雪花,他才回去休息,等到第二天早晨,

郑国光:每天给预报员工作打分 年底算总账

目前,中国气象部门在业务上实行5级业务技术体制:國镓、区域、省、市、县。每天,上级部门会下发指导预测意见。各省、地区需要对各县进行详细预测,县一级气象部门再进行订正,反馈给上级。郑国光告诉我,这样的官方发布体制,其他國镓并不具备。不仅如此,对于天气预报准确度,中国各级气象部门还设有考评机制。

记者:是不是各地方的气象台,都有排行表,到了年底,今年大家的准确度最高的第一名(是谁)?

郑国光:所有的我这里都有记录,然后实况一比较,我每天都做一些评估,比如说温度,对于一个地方的温度,最高温度,你要是超过了,你不是报35度,你要是38度,你考核评分就是0分。

记者:今天?

郑国光:0分,就是正负两度,你比如报小到中雨,你出现了大雨,你这考核要扣分,我们有个评分的标准。然后到年底算总帐,然后各个省排名,最高温度排名,最低温度你报的,这个降水量报的都有,这个考核。这样的话大家就有时候比较,我在哪个地方有差距,我就要哪些方面努力,我最高温度,温度报不好,那我就要这方面要关注,要努力去,这样呢通过这种考核,来提高预报准确率。

记者:互相切磋技艺?

郑国光:交流很多。

记者:.既然有了排行,未来就是年底的时候,会不会因为这样的排行有奖惩?

郑国光:有,我们每年对31个省区市,都有一个工作的一个考评,考评每年要从中选出五个优秀的。

记者:那有尾数排名吗?

郑国光:尾数就,有后面有十个,前面五个,后面有十个,中间的。

记者:怎么样奖惩的?

郑国光:现在公务员是不能奖,只是精神上的表扬而已。大家都是比较

记者:公布给大家看

嘉宾:一公布了,大家这个有点心理,对于个人,按照公务员连续三年优秀,晋升一级,那就晋升工资上一级,那个有,但是作为一个公务员,没有这样的奖励。

郑国光: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做到精细化预报

虽然气象专家常说,预报准确是相对的,有误差是绝对的,郑国光一直把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作为重中之重。在他看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天气预报的依赖越来越大,这更需要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

郑国光:过去的时候,你像老百姓,过去大家一套衣服,冬天一个棉袄穿一个冬天。什么温度变化啊,他都能适应。现在好了,天气暖一点,我穿少一点,我可能漂亮一点。天气冷一点,我再加点衣服,这种就是对天气的依赖条件是越来越大,包括女士们要用什么化妆品,今天太阳大不大?所以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对天气越来越,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再一个城市越发展,城市对气象灾害的脆弱性,敏感性,影响度在加大。就像北京这样的,7.21的特大暴雨,如果像过去,那暴雨我们就不出去了,现在暴雨该开车的还是开车,好多人不是因为车辆,被堵在车里,那造成的伤亡。就我内心说,人们越关心,人们抗灾的脆弱程度越大。那对我的预报准确率,预报信息的发布及时率,要求就越高,就对气象的关注度就越大。
安得网吧一两间 战遍天下玩家俱欢颜
我就是那个传说中的高高高高高高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八达网    

GMT+8, 2025-11-27 08:2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