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62368
- 帖子
- 9248
- 积分
- 2043
- 阅读权限
- 50
- 注册时间
- 2012-3-22
- 最后登录
- 2015-6-20
- 在线时间
- 3264 小时
|
我一直用几个倳件提醒中医粉丝们保持批判的看待中医的态度。一个是康熙征葛尔丹时染上了疟疾,中医并没有治好,是法国人用金鸡纳霜救了他。这个说明中医在治疗急性外感病时的其实没有太多办法,到了康熙年间,中医两千年的书籍可以装满一屋子,但是代表中医最高水平的御医们治不好康熙的疟疾。病毒细菌感染人体的话,确实可以依靠人体的免疫能力把病毒自己消灭,典型的就是感冒和扁平疣,都是自愈病,但是如果遇到强大复制传播能力的微生物和病毒感染,还没等到你用中医把身体免疫力调整到消灭病毒的状态,病毒就早已让人体产生脏器衰竭而死。第二个事例是,光绪大概是由于近亲结婚的关系体质不好或者纵欲,有遗精的毛病,一直到死也没有看好。这说明中医在治疗内伤杂病时也不是万能的。中医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体有平衡的能力,药物辅助人体恢复平衡,此谓治本,按这个道理来说没有外感病毒的杂病,中医应该很拿手才对,但是光绪这个例子也很能说明问题。第三个事例是青蒿素的故事。人类第一次几乎战胜疟疾这个传染病是在金鸡纳霜里提取出了奎宁,印第安人一直用金鸡纳霜治疗疟疾,西方人知道后则进行提纯发现了奎宁这个特效药,经过一二十年后疟原虫的抗药性已经很强了,再后来一段时间,大概在70年代,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里,找到了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由此提纯得到了青蒿素,这是在奎宁无效以后又一次发现一种天然抗疟特效药,屠呦呦因此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有中医铁杆粉们会说,这说明中医其实还是能治疗疟疾呀?我说,其实疟原虫还有病毒这些微生物,适应能力是很强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很不幸的是对青蒿素慢慢又产生了耐药性,那么有一个问题是,如果继续发展下去,青蒿素变得无效了,肘后备急方里的记载,是否就会变成假的?但是它又确实真实的有效过。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认为中医需要用现代化的科学来研究和发展,把中医统一到西医的体系中来,而不是搞所谓的中西医结合或者重新捡起古中医。
中医生存的两个土壤即古文言文学习和野生药材,已经萎缩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经过民国时期的废除中医运动,五四时期的白话文普及,解放以后的简体文字改革,十年的文革浩劫,改革开放的现代化,不仅传统中医传承早就断代了,能够完整正确解释古文和古医书的现在又有几个人,很多医书里面意思晦涩的地方争议颇多;至于野生药材更不必说了。野生的药材和种植的药材,药效的差别有些是很大的,比如肉桂就有好多种,药力并不是都是一样的,现在的中医有多少懂得分辨?医院为了利润,会为了治病购进效果更好的药材么?所以大部分中医的疗效差也是有市场化的原因的。另一个重大的原因是剂量,以前的中医开药方有些为了救命,药量大,野生的药材药力强,现在的中医开方多为调理,绝大部分是种植的药材,剂量小。另外还有一点是各个时代一钱等于现在多少克,现在有多少中医是清楚的?不能熟知药性药力,又有多大把握治好病?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原因是脉法,就是中医用三根手指头搭在你的寸关尺上用来诊断整个人体的方法,一般称为寸口脉法。这个脉法是从唐宋以后渐渐开始占据主流位置的,因为这样诊脉非常方便。如果看过黄帝内经的人应该知道古代的脉法不止这一种,在素问里有详细论述,其中一种就是三部九候脉法,要摸人体各个浅层外露的脉搏,例如腹股沟,耳边位置的脉搏等等,这种诊脉方法大概是因为麻烦,渐渐没人用了,例如脚上的趺阳脉,在伤寒论里的诊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张仲景的医圣称号不是白叫的,他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批评当时的医生:“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可惜后人不争气,将张仲景的教训转眼抛在脑后。只按两只手的脉搏判断人体状态,比起按全身的脉搏判断人体的状态,哪个更为准确,一想便知。任古人把寸口脉法写的再玄乎我也不相信它能比三部九候脉法更准确。脉诊是中医诊断最重要的一个诊断方法,寸口脉法也全凭经验和感觉,每个人一天的各个时段,四季中的脉搏都是不一样的,不同体质的人也差别很大,它的不准确直接影响医生的判断。中医的误诊由此想想应该是很多的,大概只是由于一般药物都比较温和,所以也没那么容易治坏人。一个连诊断都难以达到准确的医学渐渐走向没落我觉得是必然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