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八达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且莫片面迷恋“日新月异”

[复制链接]

519

主题

9

好友

762

积分

龙骑士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9 11: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日新月异”一词,曾经让我们欣慰,也是今天各地发展仍喜闻乐见的。但在面对文化遗存的保护时,却令人纠结了。
      这纠结起于地面和地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在城市化浪潮中的命运。大约是唯“日新月异”才能解决现实堆积的矛盾,也比较容易凸显执政一方的政绩,一些地方对“日新月异”有种异乎寻常的迷恋,大拆大建几乎成了城市发展的必选项。虽然,在城市化浪潮初起阶段,这是国内国外都很难回避的路径;虽然,日新月异的城市,让我们享受了现代化的便利与舒适,但这样的除旧布新,是否就意味着可以对文化遗存不管不顾?
      耐人寻味的是,如今,一些地方开始热衷于复建古镇、古村、古建筑,这是对保护文物的回归吗?
      近期关于济南老火车站的拆与建,就再度成为舆情焦点。精美绝伦、曾为“亚洲最大火车站”的德式建筑——济南老火车站,建于1912年,拆于1992年;2012年,济南市确认将斥巨资重建。
      当年为何要拆真文物,如今又为何复建?有人一语道破:重建对大力推进济南旅游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认识到文物作用“不可替代”,掂量出文化沉甸甸的价值,无论基于何种考虑,都可视作一种进步,对文物保护来说,也是一种幸。问题在于,怎么做才能让这种“价值”、“作用”真正发挥?才能避免以“保护”的名义制造新的“垃圾”?
      当年的“拆”令人扼腕,据说是因为有领导认为那是殖民地象征,“不值得留下”,一言断其死;而今,因偶然倳件触发重建动议,据报道,从萌生想法到决定重建仅短短几天,一言断其“生”。
      很为这样的复建与“重视”捏把汗。如果说,当初草率的拆,已给今人留下无尽的痛,那么,今天尤其应汲取教训,避免因草率的重建造成对文物的二次伤害。毕竟,对原建筑的充分研究不是朝夕之功,出于功利原因匆忙复建,同样是对文化遗存的极不尊重。
      对历史遗存忽拆忽建,这种现象在不少地方都存在。我们常扼腕于推土机下的文物命运,痛惜于文物一旦被毁就“不可逆转”,就无法“亡羊补牢”,因为再高明的复建也无法“原汁原味”,重建的充其量只是复制品、假古董而已。


      衣食足,而知礼仪,而知文脉之可贵。今天,公众渐渐发现,曾被藐视的老建筑老古董,是城与乡存在的根由和象征,珍藏着来自古代、来自先祖的气息与体温,也温暖着今人的心灵,有了这些历史的靠山,我们在奔向梦想的途中,更踏实、更有主心骨、更有人文底蕴。怎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因片面追求“日新月异”,让五千年文明遗存在现代化浪潮中跌落散失?
      守土有责,是地方领导干部的天职,守的不仅仅是这片土地,还应有土地上的文脉。拆旧建新屡屡发生,让人如何放心得下?也许缘由之一是,莫名拆毁文物的那些人,往往难以追责,于是,在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两难中,几多遗址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碾成真正的废墟,当年梁思成痛心疾首的拆拆建建悲剧,也还在发生。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文物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在这个“化”字中,提请地方决策者切莫忘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咛: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昨天的记忆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不管有多少利益在身后蠢蠢欲动,都请记得,文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故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八达网    

GMT+8, 2025-11-26 15:37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