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网

标题: 关于让自己的小孩从事体育 [打印本页]

作者: love)8爷    时间: 2008-8-16 02:05
标题: 关于让自己的小孩从事体育
我的观点是 不主动 不拒绝  主要原因是因为这是在中国
不会主动刻意的把他往那方面培养
当然 如果孩子实在是很有资质和潜力 且自己也愿意 那何不为之

不太主张有点小实力就去努力培养 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体制太差 荒废了基础学业去搞运动 最后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国家没有保障  没有学历又没拿到成绩  那 以后的路太困难 不好走
  

别看这么多人拿了金牌     他们是%几?   说句刻薄点的话 拿到冠军 的确是运气好了  1块金牌就100W起码  基本也可以保送到各高校继续完成学业  这样以后的路还能平稳点  

要是没拿到冠军呢?  退役后 国家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不会给你  上次看报道不是说万米冠军邢慧na 困窘到要卖金牌了么

如果是在国外  稍微好一点的国家 运动员都不会落魄到如此地步  很多国家都不是国家出资出力培养他们的 靠的都是俱乐部赞助搞的  而国家则把省下来的培养基金用来作为运动员以后的福利保障 在这样的体制下 运动员的顾虑不会很多 从某种角度上看 也更有利与其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人才培养
作者: 小牛lala    时间: 2008-8-16 02: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exid    时间: 2008-8-16 02: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临空一刀    时间: 2008-8-16 02:10
读书也好不到哪儿去
作者: INTOWIND    时间: 2008-8-16 02:12
冠军才100W明显没这么少好不?
作者: love)8爷    时间: 2008-8-16 02:15
原帖由 INTOWIND 于 2008-8-16 02:12 发表
冠军才100W明显没这么少好不?

我说的是起码啊
因为国家开口声名的是一块金牌国家奖励100W       当然我也知道从国家到省到地方到.....都有层层奖励 那个是算不到的吧  所以我说的是起码100W


PS 这100W 也不是纯运动员的  要和教练组那些成员分
作者: love)8爷    时间: 2008-8-16 02:16
原帖由 临空一刀 于 2008-8-16 02:10 发表
读书也好不到哪儿去

我说的是那些没读书又没出成绩的  他们如果一开始就没选择这条路  安心读书 不会更好一点么 读成什么样那是自己的事了
作者: 加索尔    时间: 2008-8-16 02: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NeVeRGoNe    时间: 2008-8-16 02:41
你想的只是一方面,也是千人一面的说法,没什么新意。
   我觉得,现在抛开举国体制、金牌至上的弊端不谈,单说对于中国人,或者说黄种人来说,如果没有举国体制,不以国家的名义,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黄种人的身体素质,除了那些比较适合黄种人体质的项目比如跳水,乒乓球,体操,举重等技巧类较强的项目外,其他项目中国运动员基本没有任何优势,澳运会能拿7 8块金牌就不错了。其实国外的很多运动员也都很羡慕中国的举国体制,什么都不用管,国家都包了,自己只要努力训练就可以了,这样当然容易出成绩。如果按照你的想法,和国外一样,边读边练,是不可能出得了什么成绩的。在中国还不够发达的今天,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尚未建立的今天,在中国的体育产业还严重发育不良的今天,你所想的都是乌托邦。
    西方发达国家那一套为什么可以成功,因为他们的国家福利和社会保障可以支持他们退役后过上衣食不愁的生活,而且他们自身白种人或黑种人的身体素质决定了他们不一定要付出像中国运动员那样的大训练量才能出成绩。打个很简单的比方,中国女排和美国女排,因为中国的体育产业比美国还差的很远,所以中国仅有靠俱乐部资方输血,投入远大于产出的女排职业联赛(乒乓球联赛也是如此)保持运动员日常的训练和比赛水准,遇到像澳运会,世锦赛这样的大赛,女排姑娘往往在赛前2  3个月就开始集训,以及飞到国外打热身赛。而美国女排大部分的队员都是在校的大学生,一年都只集训4 5次,每次持续时间只有不到一个月,平常基本上她们和普通的大学生一样的生活学习,只是自己加入学校的排球协会什么的,训练保持状态。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居然会出现北京澳运会上小组赛中国女排输给美国女排,其中的缘由,就是我上面所说的,身体素质的不同。

[ 本帖最后由 NeVeRGoNe 于 2008-8-16 02:43 编辑 ]
作者: love)8爷    时间: 2008-8-16 02:49
原帖由 NeVeRGoNe 于 2008-8-16 02:41 发表
你想的只是一方面,也是千人一面的说法,没什么新意。
   我觉得,现在抛开举国体制、金牌至上的弊端不谈,单说对于中国人,或者说黄种人来说,如果没有举国体制,不以国家的名义,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黄种 ...



是这样的 各有各的难处

但是不光是身体素质    参加比赛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问题  一个相当于是公费出差  有任务  一个是自费旅游 一身轻
作者: love)8爷    时间: 2008-8-16 02:51
原帖由 加索尔 于 2008-8-16 02:25 发表
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你说的这个国外也就是屈指可数的那西欧加北美10个国家左右。他们这个制度是需要强大的商业社会支撑的。普通国家根本不可能那样。

90%的退役运动员都是落魄的。

中国这个问题显得尤其突出主要是由于实行了相等于“圈养”的制度,让他们脱离了外面的世界,所以这些运动员退役后更难生存。他们当运动员时太幸福了,完全不用自己操心,教练也不希望他们为生活分心。

而老外做运动员时就要顾及生活,他们没有完全脱离生活,找经纪人,拉赞助,自己制定训练计划等等,这保证了他们退役后比较快的适应社会生活。不像中国的一样,啥都不会




没错 这是重点
作者: NeVeRGoNe    时间: 2008-8-16 02:56
另外说点别的,中国为什么要对竞技体育中的澳运项目实行举国体制的,第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弥补身体素质上与西方人的差距,你让刘翔从小自己练,国家不管他,他就是有刘易斯的天赋他也绝对出不了成绩。第二,只有这样,才能在大赛上,特别是澳运会上获得更多的金牌,这,关系到国家荣誉,更要紧的是,在西方国家过去对中国持有种种偏见的情况下,在中国经济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的国情下,获得金牌,或者说金牌至上,是可以极大的鼓舞国人的士气,振奋民族的精神,改变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看法,在那个时代,在那个国际环境下这是很有必要的。
   至于到了今天,举国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显现(比如LZ说的除了自己练的项目之外,没有别的谋生技能等等),大众体育的落后现状,这些大家都知道,我也就不多说了。说真的,我认为在现今这个情况下,国家的确应该把提高人民大众的身体素质摆到澳运夺金之上了。
作者: SurpriSe    时间: 2008-8-16 03:00

作者: NeVeRGoNe    时间: 2008-8-16 03:09
我再顶顶
作者: love)8爷    时间: 2008-8-16 03:14
一起顶
作者: ministar    时间: 2008-8-16 06:45
MARK




欢迎光临 八达网 (https://www.8-da.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