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娜,这似乎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子的名字,穿着粉红色的和服,手上握着一柄东瀛剑,眼神稚嫩却又坚定的望着远方。我不知道为什么世纪初的天文学家们会把这个地方叫成这样可爱的名字。事实上,这里到处一片灰茫茫的,灰色的山峰像是从灰色的甲烷冰湖中浮上来的一个锈迹斑斑的大铁块,而来自太空的陨石又把灰色的地表砸出一个又一个深坑,就像一个又一个的灰色的大铁锅。如果不是靠甲烷大气层吸收着或散射着零星的星光,我想,这里连灰茫茫都没有,只有死一般的沉寂。也许现在居住在地球庄园上的某个管家正安置好望远镜,告诉在一旁的少主说晚上他们要观测齐娜,一颗美丽的柯伊伯带外行星,一颗粉红色的星球——那粉红色只是甲烷大气里沉积的一些索林所致,反正我们这里一切都是灰蒙蒙的。十七个月前来到这里,我就知道我被扔到了世界的尽头。
自从人类相继在火星、木卫六、土卫二、海卫一、卡戎等地建立起资源中继站后,往太阳系外围发射探测器就更便利了,成本也非常低。听说20世纪时每发射一个探测器,先不说工业成本,就连计算量也非常惊人,因为那容不得有丝毫的偏差。而如今那些深宇宙探察和开发机构(Deep Space Survey and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的科学家们却非常轻松,他们在行星与行星间陆陆续续建设了这些中继站,一来方便利用行星间的引力进行“蛙跳”宇航,二来中继站能进行能源再补给与路径数据再调整,不用说小型探测器,就连运送物资的行星际飞船也都是这样设定路径的。
而我在齐娜,这是离母星最遥远的角落,也是中继站的最后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