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非常热衷于努力普及古典音乐。对于一个每年以每场约5万美元的出场费参加多达130场音乐会(这些数据发表于《纽约客》杂志(The New Yorker))的人而言,他仍花费很多时间走入校园。去年11月,他创办了郎朗基金会(Lang Lang Foundation),以推动美国、欧洲和中国的音乐教育。他还是万宝龙文化基金会(Montblanc Cultural Foundation)的主席,该基金会为艺术赞助人提供1.5万欧元,以捐赠给他们青睐的文化事业。
他这种对教育的关注并不意外。郎朗的自传《千里之行》(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将于下周在英国出版,本书可能会被称为“与一千位老师的旅程”(Journey with a Thousand Teachers)。在他人生中的几乎每一步,老师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982年6月,郎朗出生在中国东北城市沈阳。他的母亲是一名电话接线员,父亲是一名警察,但却拥有音乐才能。郎国任拉过二胡,在郎朗3岁那年开始让他弹钢琴。4岁时,郎朗师从音乐教师朱雅芬。朱雅芬自己的老师在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时期自杀,当时西方古典音乐家曾受到学生们的嘲笑。她留给朱雅芬的遗产是巴赫和莫扎特(Mozart),然后朱雅芬又将其传授给了郎朗。郎朗回忆道:“她是一位优秀的启蒙老师。问题是,懂得如何演奏巴赫的中国老师并不是很多。她可能是中国最优秀的教授如何弹奏巴赫作品的老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文化大革命留下的遗产。他解释道:“许多老师都是在前苏联接受的俄罗斯曲目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