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62368
- 帖子
- 9248
- 积分
- 2043
- 阅读权限
- 50
- 注册时间
- 2012-3-22
- 最后登录
- 2015-6-20
- 在线时间
- 3264 小时
|
中国最宜居的小城市在哪里?一般人大概都不会想到西北,总以为那里飞沙走石、荒凉落后。其实网上和路上已有人对敦煌赞不绝口,去了发现,西北这些小城市都象敦煌一样,惊人地整洁宜人、绿树成阴。仿佛越是被无边的戈壁沙漠包围,人们越珍惜这份难得的绿色和安宁。西部经济没有内地沿海发达,胆子大概也没那末大,不敢也没钱大拆大建地折腾,城市便幸免于开发之难。
摄于敦煌市中心-不愧是國镓级旅游城市,路标的便民程度具国际水平
这些小城的建筑和街道既不簇新也不陈旧,熙攘繁华但没有过分商业化的花哨。盖因污染小雨水少,楼房不像内地特别是南方城市那样脏兮兮的。高楼大厦不多,一般4-5层,能掩在行道树后,没有高楼丛林的压抑感,疏朗开阔。马路一般都不宽,马路牙子却很宽,且不像内地城市被车占满,可以舒坦地散步、轻松地过街,示范着人性化理念,故不必特意造步行街。
酒泉市中心典型街景-摄于南大街和西大街(上下图)
西北的气候有点象老北京:夏天又干又晒,蓝天白云大太阳。温度再高,一到阴处就凉快,马路窄就能罩在树荫里。市中心一般最宽双向4车道,在内地早就堵得不堪,而在西北,即使银川这样的省会也仍能畅通。虽说西北地广人稀,一般城区人口也几十万,关键是这里小车仍少,公交发达。好多年没在国内看到如此清爽宜人的城市了。中小城市真该来此取经,别再跟风北京上海。
武威的步行街-有著名的凉州市场小吃街
1935年,26岁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到西北旅行采访,西达敦煌、北至包头,历时10个月,首次真实公正地报道了西北地区风物人情和民间的凋敝,汇为《中国西北角》一书,一举成名。高中时曾当游记读此书,其生动简洁的叙述,旁征博引的笔法,文史功底的深厚,从此令我对西北充满向往。书中有段见解对年少的我很新颖,以至于至今难忘:西北的回民因宗教信仰而讲卫生、勤洗澡,大都身强体壮、面色红润,不像汉民面黄肌瘦、萎靡不振……如今当然已难看出区别,但不知是否受此宗教习惯潜移默化,让各个城市能保持如此整洁?饭桌上当地汉族人说清真餐馆比较货真价实,就是因宗教习俗,穆斯林忌讳吃乱七八糟的东西。
嘉峪关市一瞥
西北各地治安良好、物价较低、民风淳厚。在中卫欲先去长途车站买好去武威的票,本围着我们招揽生意的出租车司机,立刻实话相告:中卫没有长途车去武威(确实如此),劝我们不必去车站,为此失去拉我们的赚钱机会。
中卫高庙门前的北大街
汉武帝所辟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合称河西四郡。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说,和我们的印象相符。张掖所在的绿洲比武威的大,也显得更葱郁丰饶。阳光下的张掖城,也比阴雨中的武威城更整洁大气,建筑看上去质量更好。当然武威名气自古更响,为河西走廊起点, 东晋五凉国先后建都于此,故称凉州。唐诗里凉州词脍炙人口“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摄于张掖市中心
敦煌最小所以最好管—仅15 万人-还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和國镓级投入,城市面貌最好应是理所当然。概有國镓级专家介入规划和设计,小城显得档次高又含而不露,毫无暴发户土八路之感,连市炡椨楼也无内地一般县级炡椨大楼的豪华俗艳。其它几个常规城市中,酒泉可与张掖媲美。前者古称肃州,后者称甘州,甘肃省名便来自两地,其地位可见一斑。
敦煌(古称沙洲)的沙洲市场
四郡之外名气大的还有嘉峪关。不过历史上只是和玉门关、阳关一样的关城小镇,远不能与四郡的丝路重镇地位相提并论。如今嘉峪关超越四郡升格为省辖市,更开阔也更新,还有大剧院、体育中心等省会才有的奢侈品,唯独没有四郡两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格局和古韵,除了城外几公里的关城。古城老街靠时光浓缩的底蕴风情,真不是多少钱能打造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