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作品中奇特的“价值观”
刘老根办旅游山庄,一个陌生女人韩冰主动送给他巨款;马大帅在城市打工、办学校,是一个老太太白送他一套房子和五十万元;秦亚芳们卖苹果,靠一个突然变好的流氓;谢永强搞水果加工,靠马路边遇到的美女黄亚平上赶着帮贷款,靠汇源果汁主动送上门来联营。诸如此类违背生活逻辑的“天上掉馅饼”的故事,是赵氏电视剧中的主题。在赵氏电视剧一再渲染“投机取巧”、“天上掉馅饼”和“钻头不顾腚”的时候, 让人不得不怀疑赵本山本人的心理问题,是一种传统的农民式的狡黠,抑或一种根深蒂固的小市民的小聪明?
一、赵本山电视剧里的矛盾化解,全凭莫名其妙地偶然因素
文学作品里的矛盾冲突,构成故事的内容,矛盾从产生到一波三折地解决过程,就构成了剧情。矛盾的解决,必然是剧中人通过或痛苦、或艰辛、或滑稽、或幸福地种种努力,最后成功。比如唐僧取经,得通过九九八十一难的历程,以及“史前史”孙悟空的故事,来解决取经这个矛盾。
而赵本山电视剧的矛盾解决,全凭偶然因素来化解。马大帅在城市里打工,虽然也历尽千难万苦,但这些千难万苦不足以支撑“大团圆”结果,而是天上掉下一个又一个“馅饼”砸到他头上。从路遇装瞎子拉二胡的何庆魁(扮演角色)蒙俩钱儿,到文化局长、吴总、王老板、胡庆海、高局长的慨然相助,再到最后两集才出现的赠送房产和50万遗产的老太太,全凭神话般的“偶然”。按照正常的文学创作规律,如果最后能得到巨额财产的“大团圆”结局,必然是有前面的艰辛努力。而通过一集半的剧情,就获得了房产和遗产,突然改变了命运,在生活逻辑上,属于投机取巧,在文学创作逻辑上,是偷工减料。
赵氏电视剧解决矛盾的另一个投机取巧之处,在于剧中坏人突然莫名其妙地变好。在《乡村名流》里,贯穿始终的、奋斗了那么长时间的卖苹果问题,最后的解决方式,居然是一个欺行霸市的流氓,突然良心发现,亲自登门让出摊位,并保证以流氓手段“保护”刘大鹏、秦亚芳们顺利卖苹果。《乡村爱情变奏曲》中,被诈骗三千万之后,最后,是骗子主动登门“私了”(编导说这叫“自首”)。刘能、谢广坤们也都是在每一部的最后,突然高风亮节以便配合“大团圆”的结局(当然,他们在下一部里继续恢复本性,继续整景找事儿)。《乡村爱情变奏曲》中的花痴女人宋青莲以及他那不要脸的已经构成敲诈勒索罪(敲诈王兵5万元、敲诈王技术员2万元未遂)的老爹宋富贵,也是突然变好,宋青莲变成了贞洁刚烈的圣女。天知道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但是,按照赵氏逻辑,在下一部里,宋氏父女会继续恢复无耻,果然,在第七部里,宋富贵又要了宋晓峰7万元(当然,也未遂)。
赵氏电视剧,就是在这种毫无逻辑的编排中,投机取巧的。包括赵玉田由一个混小子突然变成了捐助村里、带领大家致富、满口“十八大”精神、GDP的优秀村干部,都是毫无来由的。
二、赵本山作品中的“成功人士”的成功,全靠“天上掉馅饼”
赵氏电视剧中的“成功”故事,没有一个是符合生活逻辑的,既不需要艰苦奋斗,也不需要辛苦经营,甚至也不需要投机取巧,而是靠天上无缘无故掉下的“馅饼”。刘老根办旅游山庄,是一个陌生女人韩冰平白无故送给他巨款;马大帅在城市打工,是一个老太太白送他一套房子和五十万元;秦亚芳们卖苹果,靠一个突然变好的流氓;王小蒙的豆制品公司,靠偶然与上海大公司挂上合作关系,且上海方面派了老总级的海归帅哥、老总级杨总的女儿来给她打工,在一个偏僻山村一干就是五六年,无怨无悔;谢永强搞水果加工,靠马路边遇到的美女黄亚平上赶着帮贷款,靠汇源果汁主动送上门来联营;刘一水办养殖场,靠的是一个城市畜牧业美女干部主动送上门来给他做老婆。诸如此类,让人不得不怀疑赵本山本人的心理问题,是一种农民式的狡黠,抑或一种农民式的自作聪明?凡事,生活逻辑很重要!
三、“大团圆”的结局不仅生硬,而且没有任何剧情逻辑
《刘老根2》结尾,借顾小红之口赞扬地方经济,“歌颂党的好政策”,居然还整出了个“曹雪芹的故乡”(本来就有“辽阳说”和“丰润说”之争议。这是赵氏所有植入性广告中,我唯一相信没得到红学家赞助的无偿广告),问题是,这和剧情没有任何关系!《马大帅3》中,主人公已穷困潦倒、露宿街头了,在最后一集的最后15分钟,事情神话般地发生了令人瞠目结舌地变化:剧中所有“能人”突然天降神助,公安局神奇地破了案子,归还了马大帅财产;王老板亲自在大年夜跑到农村登门邀请马大帅参加儿子婚礼;胡老板(也是大年夜突然登门)无缘无故、无偿地主动送上大笔美元给马大帅。这都哪跟哪呀?文学作品,归根到底就是“说故事”,而“说故事”,必须符合生活逻辑,在赵本山那里,是没有生活逻辑的。
四、“高大全”形象与“唱赞歌”思维
我们先来看看赵氏系列电视剧的结尾。《刘老根儿1》的结尾处,县委书记高度赞扬主人公,“这体现了一个老珙产黨员的情怀”。这种结尾,相当生硬和突兀。整部片子中,没有半点反映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蛛丝马迹(村子连书记都没有,只有村主任),特别是代表组织的那几个人(冯乡长、胡言局长等),和依附组织的人物(胡科等),基本上都是欺压、敲诈老百姓的反面人物。这种强加给刘老根儿的“老珙产黨员情怀”,从何而来啊?以“老珙产黨员情怀”,来回应“你是一个啥样的人儿”的主题曲,十分滑稽。
赵氏电视剧虽然表面上号称都是有各种农民式、市民式小毛病的小人物,但是,最后都是往“高大全”里死整的。刘老根儿、马大帅、王大拿,都是“高大全”,王老七、王小蒙父女,那里照死里去塑造圣人和圣母的。
为了塑造主角的“高大全”,必然就无正常人逻辑地去贬低其他人物,如,范德彪、药匣子、刘大脑袋基本都是被马大帅、刘老根儿、王大拿训斥、捉弄着玩儿的玩偶。
即便是这些有各种“劣迹”的小人物,在片子结尾之前,全部违背人性逻辑和故事逻辑地突然变好,突然也变成“高大全”(象刘能、谢广坤)。当然,在下一部里,继续让他们恢复顽劣本性,继续“作恶”。
五、人物刻画中的“钻头不顾腚”作风
赵本山的电视剧,不管拍多少部,而每一部最后,必然都是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甚至屡次把事情“做绝”:不(给续集里)留矛盾冲突的任何余地。比如乡村爱情系列里的刘能,在第三部结束之前,已经充分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做干部,表现出了正常人应有的谦虚和自知之明;在第三、四、五、六部结尾时候,都高风亮节地和谢广坤握手言和,眼泪巴叉,拥抱言欢,结成了同志加兄弟的亲密关系;在第五部结尾时候,已经倾其所有抚养外孙女,非常诚恳地向赵四道歉并和谐拥抱了。从正常人的情感和思维角度看,刘能的事情已经“做绝”。然而,赵家班都不具备正常人的情感和廉耻,在下一部里,刘能继续下作,继续 “装逼”,继续和谢广坤、赵四们“翻脸无情”,且在“能力”上更上一层楼,成了自诩“韩信”的人物。这种在每一部结尾处为了“大团圆”而去“大团圆”,为了“大团圆”而“阉割”刘能(刘能之所以是刘能,就在于其下作、多事和不要脸,他不可能变好,剧情也需要他下作、多事和不要脸)的创作方式,反映出赵本山们捉襟见肘的剧情掌控能力,说白了,就是一种“钻头不顾腚”的作风。
六、赵氏电视剧中的陪衬人物都没有是非感和基本廉耻
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剧情需要他们坏的时候,往死里去坏,需要解决矛盾、大团圆的时候,他们会突然“变好”。如果说谢广坤的可恶,还主要是集中在家庭中的话,那么,刘能的不要脸和下作,是下至邻居、亲家,上至镇炡椨(组织人上访告长贵),都无所不用其极。如果是在真实的、生活中的农村的话,这样的人,就是不被村民打死,也臭得不能在村里混了。还有宋富贵父女,都是为了矛盾而矛盾,硬制造出来的恶心人物。真可谓源于生活而低于生活。生活中就不可能有刘能、宋富贵这样下作和不要脸的人。
另一种情况也是为矛盾而矛盾,硬制造出来的人物和故事,虽然不属于坏人,但基本是那种令人憎恶的无赖人物,用小人物身上的缺点来开脱,显然是说不过去的。人可以有缺点,但问题是,这种缺点,在赵氏电视剧里,是当优点来渲染的。此种“污点”人物最后也以胜利者姿态“大团圆”。象《马大帅》里的马小翠、刚子,《乡村爱情变奏曲》中的王天来,《乡村名流》里的刘一手父子,一个无情、无耻、无义的蛇蝎女人,一个前科流氓,一个忘恩负义、自我膨胀的弱智屌丝,一对无赖父子,在赵氏电视剧里,是当正面人物歌颂的,他们也都是“大团圆”结局的胜利者。所以,很多人质疑赵本山系列电视剧及赵本山本人的价值趋向。
赵本山号称善于反映农村生活,假设中国农村、农民都象其电视剧里反映的那样的话,到底是歌颂还是丑化呢?
是啊,忽视了我国的正能量之源在现实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实在是该杀 快GG了。 真是树倒猢狲散,以前哪有这种文章冒头的份 别扯淡了,什么艺术价值观,还不是政治站队问题。其实我还蛮喜欢看他小品的。 {:5_148:} 据说又登了新的认怂文章出来,说女儿不敢出门 想起了神剧 这是要往死里整啊 他到底是得罪谁了?
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呀! 说老实话 我觉得他的电视剧其实还可以 至少能看
比那些幼稚得不行的悬疑片战争片什么的好多了。。 10年前看了《马大帅2》,老子就无语了。完全扯淡的片子。各种价值观颠覆。感觉影响比当年的《古惑仔》还坏 贵人相助,贵人有点多。 这是在造势 得罪彭丽媛了吧 墙倒众人推啊 我想知道他得罪谁了
赵本山的电视剧我看过一个, 很小的时候看的《一村之长》, 不知道还有人有印象没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