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影响亚洲
在近现代世界,如果把“半欧洲”的俄罗斯算进欧洲,西方之外首先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國镓是东亚的日本。日本原本与中国一样,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國镓。自1603年德川家族在江户设立幕府,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幕府政权后,其统治延续了260多年。天皇大权旁落,只是名义上的元首,是日本民族的精神象征,实权则掌握在幕府的最高统治者将军手中。幕府拥有约占全国领土四分之一的直辖领地,其余土地则分封给260多个大名作领地,称“藩国”。幕府对藩国拥有最高统治权,藩主大名在藩内独立行使行政、财政、司法等权力。将军和大名还分别授予手下直属家臣--武士以“封地”或“封禄”,于是在日本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幕藩体制最大的特征是遵照分封与世袭的身份制原则来进行统治。
19世纪中后期,幕府治下的日本遇到了与中国同样的外部冲击。西方列强为掠夺殖民地,向东方汹涌袭来之时,日本与中国面临一个同样的严峻问题:即如何面对世界?如何迎接挑战?经过震撼亚洲的鸦片战争,日本有识之士目睹自己当作老师学习了1000多年的泱泱大国的中国,竟被来自远方的英国打败,于是对原来步趋中国的“锁国”政策和攘夷论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西方列强将会前来迫使日本开国。
日本人随后在面对类似中国的危机遭遇时,把被迫开国变成了主动的对外开放。1853年6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4艘黑色军舰敲开了日本国门,史称“黑船来航”。第二年,封建幕府被迫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英、俄、法、荷等国竞相涌来,如法炮制类似的条约,日本就此打开了国门。对于被迫开国的历史,日本人历来从正面、积极的视角看待之。明治初年的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形象地描述:“嘉永年间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燃起了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其中“烈火”,指的就是“汲取西洋文明的热情”。日本人开始主动学习英、法、德国的“洋学”,认识到西方体制及其强盛的根源,并把这种认识逐步变为举国上下的追求。
日本抓住了弃旧图新的机遇。打开国门15年后,在一些有世界眼光的改革派志士的领导下,凝聚国内各方力量,高举倒幕维新的大旗,经过1年零5个月的“戊辰战争”,彻底结束封建幕府统治,开始了面向世界、影响世界的明治维新。从此,1868年也就成为日本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
天皇当政后,迅速发布了表明改革决心和大方向的著名的《五条誓文》,即:“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途,以至于庶民,须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旧有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誓文的结语宣布,“将实行我国前所未有之变革。”它昭示了向西方学习、推行公议政治进而走现代化之路的大政方针。
在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伊藤博文等改革精英的领导下,明治炡椨勇于破旧。在初期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革除了封建幕府体制。通过“奉还版籍”,将原来各藩藩主控制的领地和人口,交还给天皇。通过“废藩置县”,各藩全部解体,武士与藩主的主从关系完全消失,取消幕府时代的士、农、工、商的等级差别,实行了“四民平等”。在“废藩置县”的基础上,明治炡椨顺利实行了土地改革和地税改革。
打破旧制度的同时,师从西方以立新。日本人认识到,西方化就是日本的未来,不西方化不行,从上到下汇聚成全面学习西方的热潮,创造了少有國镓能够企及的宽松的改革环境。大久保利通曾感叹说:“到西洋这么一看,我们不适应这个世界。”明治炡椨派团深入考察欧美经验之后,提出并实施了“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以文明开化之策,使西方文化大量进入日本,特别是把教育改革作为各项改革的一个根本,木户孝允提出:“其为急务者,莫先于学校”。通过提高国民知识水平,迅速掌握欧美先进技术。从19世纪80年代初始,日本先后实行了3年、4年、6年的免费义务教育,到明治末年全国就学率已超过95%,这个比例,甚至超过了中国当代水平。以殖产兴业之策,扶植近现代工商业,统一货币,禁止各地设立关卡,为经济发展扫除障碍。以富国强兵之策,改造军事体制,颁布义务兵役制,建立现代常备军。这种条理有序的全方位改革策略的成功,使日本以急行军的速度实现了现代化。
经过短短30年左右的时间,以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打败大清王朝为标志,日本崛起为亚洲的强国;再以1904年日俄战争打败沙俄帝国为标志,日本成为令西方各国从此不敢轻视,进入世界大国俱乐部的唯一的一个东方國镓。
在日本这个榜样之后,中国、朝鲜、泰国先后掀起改革浪潮。亚洲前后发生的改革,按时间顺序,日本明治维新、泰国朱拉隆功王改革、朝鲜甲午改革都比中国早,结果也迥然不同。日本明治维新、泰国朱拉隆功王改革成功了,朝鲜甲午改革和中国戊戌变法都失败了。
中国戊戌变法大体是以日本为师的,昔日的这个学生变成了老师的老师。历史的戏剧性莫过于此。
戊戌变法中实施或建议实施的改革方针,主要是效仿明治维新的。康有为在1898年初的《上清帝第六书》中,对明治维新的改革方针做了概述,指出:“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维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时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以定宪法。”并向光绪建议:“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除这3项外,戊戌变法中提出的召开国会、建设新京、改定年号、断发易服等政治主张,都是仿效明治维新的结果。
戊戌变法中实施的许多经济政策,也是仿效明治维新的。如振兴工商农业,开办银行,发行纸币等。维新派在奏折中采取对比中日两国情况的做法,先介绍日本的经验,然后提出在中国实施的具体意见。例如张謇在《代拟请留各省股款振兴农工商务疏》中,建议仿照日本,奖励和扶植民办工商业。他说:“臣拟请明降谕旨,饬令各督就所认集之数,截留其半或三分之一,专款存储各该省,仿日本國镓补助商人名目,名曰补助公费。……其详细章程,请饬总理衙门,向日本领事咨取其国民商部补助条目,参酌施行。”
戊戌变法中文教方面有些变革,从内容到形式,都直接受明治维新的影响。例如维新派主张学习日本的办学经验,广兴学校,开设报馆。宋伯鲁在《奏改时务报为官报折》中,强调了开设报馆的重要性,先介绍日本的经验:“昔日本维新之始,遣伊藤博文等游历欧美,讨论变法次第,及归则首请设官报于东京”。然后建议将原设在上海民办的《时务报》改为官报,并迁至北京。
朝鲜甲午改革,更是在日本侵略步步紧逼的亡国灭种危机下,深受日本影响而发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朝鲜开化派领袖金弘集任领议政,有志于改革的力量增强,并逐渐掌握了实权。改革者决心振兴國镓,独立自主地决定本国的事务。1894年7月-11月,金弘集推动军国机务处颁布200多项改革措施,这就是朝鲜历史上的甲午改革,也称甲午更张。甲午改革前后进行了近4个月,改革的范围很广,包括中央及地方的官制和州县的职能,有关行政和司法的规定,田赋和财政及产业、经商的规定,教育和文化等规定。改革的内容虽然不彻底,但符合现代化发展方向,表现出决心,“自修自强”的愿望。然而,在日本已经驻军朝鲜,将这块垂涎已久的“肥肉”擒在嘴边之时,已经没有甲午改革任何成功的机会了。
泰国朱拉隆功国王推动的改革,也是近现代东方改革大潮中的重要倳件。与中国、朝鲜不同的是,很幸运,泰国距离改革的“暴发户”日本非常遥远。泰国在1939年前国名为暹罗,面对西方殖民扩张压力,朱拉隆功国王进行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改革。朱拉隆功从国情出发,明确提出了改革的目标,即实现泰国的“独立、进步、文明、繁荣”。这一方针的提出,不仅得到了各阶级、各阶层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而且也使守旧派难以出来公开反对。他以维护民族独立为旗帜,放手进行军政改革,建立近代化陆海军、警察、治安部队;以文明、进步、繁荣为号召,废除奴隶制,整顿國镓财政,改革赋税制度,聘请外国专家,建学校、盖医院、修铁路、办邮电。在他执政的42年里,有计划地安排改革内容的先后顺序和轻重缓急,优先考虑行政和军事改革。而废除奴隶制,则是在1874-1905年近30年的时间中,先后通过4道法令才逐步达成的。朱拉隆功使泰国逃离了东南亚其它國镓沦丧为殖民地的命运。 没有剑心,维新派已经被志志雄真实杀光了吧~~ 华夏文明几千年了,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没有剑心,维新派已经被志志雄真实杀光了吧~~
{:5_156:} 日本幕府之上还有天皇
中国皇帝一倒一堆皇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