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保健品的安全责任
本帖最后由 小魔鱼 于 2014-4-1 08:39 编辑作为保健品来说,现在各种营销手段层出不穷,但关键是这些方式的运用与具体操作是否能吸引目标消费群的眼球以及隐藏在他们背后的无穷购买力,并且保健品企业是否真正担任起了自己应负的安全责任,产品实实在在对得起消费者呢?
目前保健品,集中在三类:一是抗衰老,二是加强免疫力,三是预防心脑血管、糖尿病、肿瘤等各种疾病。各式各样的保健品都盯着人们加紧促销。然而不知不觉乱吃保健品成了一疾病高发的一大因素。很多人在感觉没有力气时,盲目的买一些增强免疫力的产品,但是结果却是服用了不明成分的保健品,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丢了性命。人们希望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却不知这些关键在于日常保健,不应寄希望于药物或保健品。很多保健品写着纯中药产品,但是有些中草药长期服用会直接危害肾脏,甚至造成尿毒症等严重疾病。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研究,光对肾脏有毒害的中药就有50多种。
保健品它不属于药品,不是药厂生产的,我们说现在药厂生产的药品都要通过GMP认证的,所以药品的质量是比较可靠的。而保健品它的要求不是那么严格,这是一方面,再一个保健品的宣传,厂家为了扩大它的市场,所以做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广告。
维生素、欧米茄-3深海鱼油胶囊、益生素片、抗氧化剂……种类繁多的营养补充品涌入市场,其所谓保健功效却难以验证。
为探求保健品价值所在,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约翰·克劳德曾经甘当实验“小白鼠”,在5个月内服用3000多片营养补充品,结果仍然难有定论,却得以一瞥保健品市场的庞大规模。
明显的“执照效应”
连续5个月服用营养补充品,克劳德并没有因此明显改善体质,却险些因为“执照效应”长胖。
所谓“执照效应”是指错把营养补充品当成“健康执照”,以为只要服用保健品就不必合理膳食或者规律锻炼,结果养成危害健康的不良生活习惯。
翻阅克劳德5个月的健康日志,不难发现“执照效应”的作用。服用营养补充品初期,克劳德注意合理膳食。他在2011年2月6日记录,当天晚餐为烤鸡肉、蔬菜、糙米配菠萝汁。到了3月,他的晚餐中却多次出现高热量食品,例如3月2日的汉堡、薯条和炸洋葱圈。
自从服用营养补充品以来,克劳德对健康饮食逐渐掉以轻心,是典型的“执照效应”。他以为,既然已经服用含有维生素C、烟酸和维生素K的保健品药片,就可以减少蔬菜的摄取,大胆食用炸薯条。
结果,服用营养补充品以来,克劳德的体重节节攀升。今年2月1日,克劳德体重77.1公斤,到2月底长到79.4公斤,到3月31日已经长到81.6公斤。最后,克劳德不得不花3个月时间,在私人医生辅导下减肥至原来体重。
克劳德不得不亲身体验营养补充品的保健功效,部分缘于这类产品置身于食物与药品之间的“模糊地带”,一直缺乏权威机构检测和监管。
利润不菲的市场
尽管尚无科学数据证实其保健疗效,营养补充品仍然热销,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宁可信其有”的心理。
私人医生布朗斯坦对营养补充品持怀疑态度,却服用一种号称能补充维生素D的保健品,每片含维生素D2000个国际单位。其实,关于维生素D含量的所谓健康标准,医学界至今尚存争议。布朗斯坦对此并非不知情,但仍服用营养补充品,只为防患于未然。
不少消费者抱有类似心态。他们对营养补充品将信将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却愿意一试,心想“万一这真管用呢?”保健品市场因此扩张迅速,商家纷纷推出各类保健药品,针对从关节炎、老年痴呆症到癌症的几乎所有疾患。
在美国,每年购买营养补充品总额达280亿美元,是1995年的两倍,比每年用于健身锻炼的支出多50亿美元。
克劳德选中的乌苏纳产品90%产自其位于盐湖城的制药厂,每周出产2200万片营养补充品。该公司采取类似安利的直销模式,在全美有20万直销人员,去年收入高达5.65亿美元,却仍算不上该行业的“大玩家”。美国营养保健品知名品牌GNC年收入19.3亿美元。
全球首屈一指的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也看好营养补充品市场。该公司去年收入高达680亿美元,其中有4.63亿美元收入来自在美国市场销售的营养补充品。
美国营养品定位不清缺乏权威机构监管
在美国,没有联邦机构为市场上的营养补充品编制目录,更别提予以检测。根据1994年出台的一项法律,营养补充品被定义为通过口服方式、旨在补充膳食不足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药草制成品。
因为定义模糊,对于即将上市的某种营养补充品,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甚至无权过问其安全性和功效。只有在其上市后引发健康隐患,药管局才能予以查禁。
目前,营养补充品多由厂家命名,未必能如实反映其成分和功效。克劳德服用的健骼宁含有硫酸盐葡糖胺,这种物质常见于人类关节黏液中,因此健骼宁被推荐给关节炎患者服用。此外,每片健骼宁中还含有维生素C和锰等物质。他服用的超级抗氧化剂成分更为复杂,每片药剂含有维生素A、B6、B12、C、D3、E和K等26种成分。
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比如说口服液这个保健品,一些补血口服液它涉及的名称是乳酸亚铁口服液。大家知道我们在全国电视台上都能看到一个画面,很多老太太在海边上玩儿,跳舞,有一个中年妇女说这个老年人身体怎么那么好啊?这些老太太回答:“我们因为吃了补血口服液,到海南岛玩儿了两个星期了身体都很好”。这是误导消费者大家买这个口服液来吃,补血口服液是乳酸亚铁,这种药品给哪些病人用呢?是给缺铁性贫血的人用的,不是缺铁性的病人不能吃,一般的老太太,像年纪大的妇女根本不缺铁的。体内铁多了以后可以影响你的血压、血脂加重冠心病,更重要的就是年纪大的都有点老年痴呆了,有的是轻微的,如果按照广告宣传,你出去玩儿一次吃半个月的补血口服液,这样的话这些老太太回来老年痴呆的就变得更痴呆了,所以不能这样宣传。宣传不能夸大它的作用,要对老百姓的生命安全负责任。
一段时间来,有全国各地朋友向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咨询,说赫赫有名的反伪斗士美籍华人方曾在新浪博客上写了篇《常见保健品一览》的文章。锋芒毕露,观点犀利。引起了较大反响,并问我们是怎么看的,起初因事务繁忙,故也没很留意,问得多了,而且每天都有人来咨询,好奇之下我就特地上网看了方舟子的博客,他的个人观点不妨摘录如下:
核酸:核酸是组成基因的化学物质,但是人体内的核酸都是自我合成的,口服核酸没有营养价值和医疗价值,口服后将在消化道中被分解。服用过多有导致痛风、结石的危险。
磁化水、频谱水、离子水、纳米水:其价值不会高于普通的水,不会有任何特殊的保健价值。
螺旋藻:螺旋藻是一种蓝绿藻,并不含有特殊的营养成分,它所含的营养成分都能从日常饮食中更便宜地得到。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它能治疗任何疾病。
花粉:没有特殊的营养价值。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它能治疗任何疾病。有导致过敏的危险。
蜂王浆:没有特殊的营养价值。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它能治疗任何疾病。有导致过敏的危险。
蜂胶:一些实验表明它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但是是否确有保健作用仍有待证实。能够引起皮炎和其他过敏。
灵芝孢籽粉: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它具有治疗癌症的功效。
诺丽果汁: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能够支持有关它的种种神奇功效。由于诺丽果汁中钾的含量非常高,因此需要低钾饮食的肾病患者不可饮用,以免血钾过高。
鲨鱼软骨粉:传说鲨鱼不会得癌症,因此鲨鱼软骨粉被做为抗癌药物推销。事实上,鲨鱼也会得癌症。临床试验表明鲨鱼软骨粉对癌症并无疗效。
蛋白粉:没有特殊的营养价值,其价值不会高于奶粉等其他蛋白质制品。所有的蛋白质口服后都将在消化道中被分解成氨基酸,然后被体内吸收。
阿胶(驴皮胶):由驴皮或猪皮熬制而成,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其价值不会高于其他蛋白质制品。
过氧歧化酶(SOD):做为一种蛋白质,口服后它将在消化道中被分解,不可能进入体内发挥作用。
脱氢表雄甾酮(DHEA):为肾上腺分泌的一种类固醇激素。人体临床试验未能证实它具有保健、医疗作用。在体内能转化成性激素,长期使用可能有严重副作用。
羊胎素: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口服无效。注射羊胎素是否能抗衰老仍有待证实,其作用机制不明,而且有导致细菌、病毒感染、过敏等不良反应的危险。
生长激素:为垂体分泌的激素。口服无效,必须通过注射才有作用。可用于治疗由于体内缺乏生长激素导致的侏儒症,其抗衰老的作用还有待证实。长期使用会有严重的副作用,增加了患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
褪黑素(“脑白金”):为松果体分泌的激素。可能具有安眠作用,被用于因时差导致的睡眠紊乱。
大蒜精:大蒜在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方面的作用仍有待临床试验的证实。服用过量能导致多种副作用。
卵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基本成分,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只要有细胞膜的食物就有含有卵磷脂,存在于所有食物中,从日常饮食中就可以获取足够量的卵磷脂,无需额外补充。有些人认为大剂量补充卵磷脂有助于心血管、神经系统保健,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证实。
硒:是人体必需元素,可能具有预防某些癌症的作用,对此未有定论。过量服用会中毒。
鱼油(“深海鱼油”):含欧米伽-3脂肪酸,可能能够预防心血管疾病。服用过量能导致出血。医学界建议吃鱼更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