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个最近打算做的计划
目前只做了个开头,结果还受打击了。果然我对文字的理解还是小学生水平,参考了高人的见解,修正了好多地方:序:我每次读到秦越人(扁鹊)的“入虢之诊”和“望齐侯之色”的记载(参见史记),总是不由得感叹他的才能出众。而当今社会上的人们,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去学习和研究这些方术,上可以治疗国君、父母的疾病,下可以解救贫苦人们的病灾和痛苦,中可以保养自己的身体长寿健康。他们互相攀比势力,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忙忙碌碌,只爲了追求名利。他们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弃其养生的根本之道於不顾,爲了外表的光彩华丽而使内在变得憔悴枯萎。皮都不存在了,毛要如何依附呢?等到邪气入侵,染了重病,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於是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巫祝的求神祷告,办法用尽後只好归命於天,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
人本来就有百年的寿命,却将如此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只能爲他们的死亡而哭泣。痛心啊!世人如此昏迷,不能醒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如此轻视生命,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疾苦;不做官也不能爱护自己,遇到灾祸,身处危险的境地,却如此糊涂愚昧,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
悲哀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人们,都在追逐虚浮的荣华,不去养固身体这个根本,爲名利权势而忙碌,身处危险却不自知,竟达到了这种地步!
我们宗族原来有二百多人口,建安纪元以来,不到十年,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每十人有七人死於伤寒。看到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丧失,早死和枉死的人得不到救助,於是我勤求前人的遗训,广泛收集各家医方,选用《素问(黄帝内经)》、《九卷(灵枢)》、《八十一难(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结合平脉辨证,合爲《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虽然不能全部治愈各种疾病,或许可以根据书中的原理,在看到病证时就能知道发病的根源。如果能运用我所收集的内容,大多数疾病都能明白了。
天有五行之气,而运转化生万物;人禀五行之常,而有五脏的生理功能。经、络、府、俞,阴阳交会贯通,其道理玄妙、隐晦、幽深,其中的变化真是难以穷尽,如果不是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
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兪、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朝有公乘阳庆及仓公,再往後就没有听说有比得上他们的人了。看看如今的医生,他们不思考研求医学经典着作的旨意,扩大加深他们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只是各自禀承着家传的医技,始终沿袭旧法。给人看病的时候,总是致力于花言巧语,只图应付病人,随随便便就开出汤药。诊脉时只按寸脉,没有接触到尺脉,只按手部脉,却不按足部脉;人迎、趺阳、寸口三部脉象不参;动数发息不到五十下就结束;病人垂危还不能确诊,对九候竟然没有一点模糊的印象。明堂、阙庭,全然不加诊察。这样的诊病,不过是“以管看天”而以。这样想要辨识不治之证和可治之证,实在是很难!
孔子说:生下来就懂的人爲上等,通过学习而懂的人爲二等,多方聆听求教、广泛收集知识的人又次一等。我向来爱好医方医术,请允许我奉行这样的话吧! 你的计划是翻译伤寒杂病论?。。 嗯,只是有这个想法。主要是最近觉得,好像这样做可以提升对书的理解。 你不如研究神学更实际 还不如多看几本外文,提高自己在不同背景下的语言能力。 原创内容
页:
[1]